返回

南華早報
EDT23  |  EDT
2007-11-23

Architects of success

The real heroes of the district polls were the volunteers who worked so tirelessly for a DAB victory, writes Greg So

Many of my friends are fans of the television series Heroes, which tells the story of several people who "thought they were like everyone else ... until they realise they have incredible abilities". Elections also make heroes. But I am not referring to those young underdogs in the district council polls who triumphed in the David-versus-Goliath kind of election battlefields. These young victors have already been crowned and hailed by the media as the next generation of political stars.

I found my heroes in other places. At the stroke of 10.30pm last Sunday, when the polling stations of the district council elections were closed and the counting of the ballots began, my eyes were captivated by the exhausted faces of a team of volunteers from the Democratic Alliance for the Betterment and Progress of Hong Kong, whose efforts started in the early hours of that morning. They are the heroes of the election, people who worked so hard for many months, without expecting to receive any financial or other rewards, but who were propelled by a conviction that they were campaigning for a candidate who, in their minds, would best serve their community.

Their enthusiasm presented a stark contrast to the indifference shown by many to their campaigning efforts. These volunteers made a huge difference in this election.

The sophisticated theories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put forward by political commentators in the past few days to explain the election results and the success of the DAB has fascinated me. Some even elevated the DAB's election strategy to near-mythical heights.

As someone who has been within the DAB's leadership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I am intrigued by the sophistication of the theories offered.

Any DAB leader would be adamant that the party has done nothing different this time from what it has been doing all along: working hard at serving the community and, in return, receiving its support. After all, this is the basic socio-political contract between every political party and its constituencies.

In many ways, this contractual concept was given strategic relevance by our late chairman, Ma Lik, who took ov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DAB in the aftermath of our disastrous electoral defeat in 2003. He understood then that the DAB had to strengthen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its infrastructure in order to improve its services. No flashy tactics were deployed but Ma put in motion measures to increase the party membership base; recruit and train young professional members; reach out to professional, commercial and cultural groups; reform internal party management; and strengthen our district-level organisation. This reform of our resources -accompanied by the dramatic increase in membership within the past three years, from 1,600 to more than 11,000 - gave us the ability to field younger, more professional candidates and to mobilise more community support in the election. Ma, the architect of the DAB's election strategy, therefore simply constructed a sound infrastructure for the party. Because this was achieved gradually, and in an open manner, none of us could identify anything incredible about it.

Consequently, we were also surprised by the positive election result, which we view not as a victory, but as a mandate from the people that we are to diligently and humbly render our services worthy of their electoral support.

This has been a fair and honest election, untainted by scandals and other distractions. It is a good indication of the progress of our political process and maturity. In the best interests of Hong Kong, all our politicians should learn the lesson of this election result and apply it to their own situation.

The pan-democrats have suffered a setback. But as Vince Lombardi, the legendary American football coach, has said: "The greatest accomplishment is not in never falling, but in rising again after you fall."

I have every confidence that their character will help them weather this storm and give us healthy competition.

As for me, I have our late chairman to thank for helping me appreciate the power of my heroes: "ordinary" people who combine to do extraordinary things.

Greg So is vice-chairman of the DAB

 
文章編號: 200711230270514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1 ----------

 

生活區報 (香港經濟日報) - 新界西
004  |  區議會選舉  |  By 王寶云
2007-11-23

泛民新西失勢 立會路難行

  在被視為明年立法會選舉前哨戰的區議會選舉中,民主黨恍如03年民建聯的翻版,兵敗如山倒。其中新界西多位地區「樁腳」更未能成功連任。有學者表示,民主黨於新界西區選失利,明年在當區爭取立法會議席的難度將增加。

  於今屆區議會選舉中,民主黨地區「樁腳」、黨中力捧的天水圍選區張賢登、荃灣選區鄺國全等,全被對手一舉打敗,失去「樁腳」的地區網絡,民主黨於來年如爭取新界西的立法會議席時,例必有一番激鬥。

選舉工程難度升級

  嶺南大學公共管治研究部主任李彭廣分析指,民主黨區議會選舉失利,對來年立法會選舉會有一定影響,最少選舉工程難度會升級;但是否足以影響該黨在新界西區取得的立法會議席,則要視乎多個因素,包括到時該區有多少組別競逐參選、是次票源流失的比例有多大等。

未必影響立會議席

  李彭廣解釋,立法會採用的是比例代表制,而比例代表制是按每一參選組別所得選票,佔全部選票數目的百分比來分配議席的,以上一屆立法會選舉為例,當時長毛梁國雄共取得4萬多票,但在新界東只要2萬多票就可以當選,所以通常要失去幾千或幾萬票,對立法會選舉才會有影響;如果民主黨是次區選只是小規模流失票數,則未必會影響明年立法會議席。

  他續稱,當然亦要視乎到時參選組別的多與少,以及民主黨會否分拆票源等;如果參選組別太多,分薄了票源,則結果另計。

  現時新界西共有7位民選立法會議員,包括有民主黨何俊仁、李永達;民建聯譚耀宗、張學明;職工盟李卓人;街工梁耀忠、社民連陳偉業和自由黨周梁淑怡。

----------------------------------

民主黨區選失敗原因

  (1) 地區工作做得不足夠;

  (2) 選舉工程未夠細緻;

  (3) 資源限制;

  (4) 主打議題是普選,非選民重視事項。

 資料來源:嶺南大學公共管治研究部主任李彭廣

﹏﹏﹏﹏﹏﹏﹏﹏﹏﹏﹏﹏﹏﹏﹏﹏﹏﹏

440警坐鎮元朗票站防暴力

  鑑於元朗十八鄉選區候選人助選團成員遇襲事件,警方特別在區議會選舉日高調出動,增派440名警員及警犬隊等,到區內多個投票站監視巡邏,部分票站外更整日有警員駐守。

  元朗崇正新村村長古強華,身兼元朗十八鄉南和北2名候選人助選團成員,日前遭神秘刀手斬至重傷,為免有人故意影響選舉結果,警方在該區額外加派人手戒備。

  當日投票站現場,有10多名身穿背心制服的反黑組探員,站在崇正新村的票站外嚴密監視,另一批反黑組探員則於元朗建德街票站對面監視,氣氛緊張;同時又有一批軍裝警員站崗,維持秩序,及一隊機動部隊警員在票站現場附近巡邏,以防突發事件發生。

  元朗警區指揮官曾財安是日中午亦到崇正新村投票站巡視,他表示,警方已因應情況,在一般性的工作人手外,增派440名警員,包括軍裝、便裝及警犬隊,巡邏元朗選區包括天水圍等37個票站。他形容這是正常做法,並非因為單一事件而作特別安排。

----------------------------------

最長區選宣傳橫額

  2007年區議會選舉已順利結束,雖然公民黨對於今屆區選只能奪得8席感失望,但公民黨東涌北和南的候選人林有嫻及安劍英,就創出了一項香港區選史上的紀錄,合力打造了一條長達40米、堪稱最長的選舉宣傳橫額。

  隨東涌多個大型私人屋苑落成,政府將原有東涌新市鎮分拆為兩個選區,東涌南人口來自舊有富東、裕東苑和東堤灣畔;而東涌南則來自私人屋苑如海堤灣畔、藍天海岸及映灣園等。

  今屆再次挑戰民建聯老將周轉香的公民黨安劍英,與黨內另一候選人律師林有嫻「拍住上」,競逐東涌南、北議席,林有嫻最終僅以88票之差贏了民建聯的鄭天樂,當選東涌北區議員,而安劍英則再次落選。

  選舉事務處發言人就事件表示,候選人在公眾地方懸掛宣傳橫額的位置,是處方以抽籤方式決定的,事實上,除私人物業範圍內,法例是一致規定候選人不能隨處擺放宣傳品。

 
文章編號: 200711239120002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2 ----------

 

星島日報
A13  |  政治  |  大棋盤  |  By 杜良謀
2007-11-23

葉劉陣營開始調兵遣將

區議會選舉剛結束,港島區立法會補選尚有個多星期就舉行,兩位阿太陳方安生和葉劉淑儀的戰事已進入「埋身肉搏」階段。本來形勢大好的陳太,最近因為被翻「十成按揭」的舊帳以及女兒「九成一按揭」的新帳而備受困擾,令到選情更添變數。看來,陳太若不趁未來個多星期徹底釐清這方面的懷疑,堵塞眾人之口,只會令事情糾纏不休,對她的選情更為不利。

在剛結束的區議會選舉中,民建聯狀態大勇,奪取四分之一的議席,奠定名副其實的第一大黨地位,其選舉組織能力和動員能力亦叫人再次刮目相看。這套選舉機器,將會全力投入港島區立法會補選,協助葉劉淑儀。究竟在大選區中,這套選舉機器又能發揮多大的效用,將是另一個惹人關注的問題。

「先頭部隊」展家訪

據悉,由民建聯和工聯會為核心組成的選舉機器,今天開始會全面啟動,除了原來的港島區地區組織網絡外,九龍和新界的區議員和助選人員,亦全面發動,進入港島區助選。這些助選人員經過區議會選舉,目前士氣如虹。昨天,「先頭部隊」更已開始做家訪,進行「洗樓」工作。

由於在剛結束的區議會選舉中,泛民主派在參選選區中,只取得四成六的選票,較建制派(指民建聯及自由黨)的四成八選票還要少,雖說區議會選舉與立法會選舉戰情不同,但陳太能否完全扭轉此一戰果,的確是未知之數。加上泛民主派經過區選一役,士氣大受打擊,能否在短短兩周即恢復元氣,亦很成疑問。據了解地區情況的人士說,至今仍未見到泛民主派在地區層面上為陳太助選。

雖說巿民有鋤強扶弱之心,區選失利後,鐘擺或會擺到陳太那邊,但在眾口一詞批評泛民主派工作不力的情況下,巿民是否還會不問情由投陳太一票呢?似乎,種種情況都顯示,戰況對陳太極為不利,亦使這場仗的變數愈來愈大。杜良謀



 
文章編號: 200711230030049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3 ----------

 

明報
A05  |  港聞
2007-11-23

指對手助選團戴「政府工作證」票站內拉票劉定邦投訴選舉舞弊

【明報專訊】九龍城家維選區發生涉嫌選舉舞弊或行政失誤事件。家維選區候選人劉定邦投訴,有競選對手及其助選團成員等共4 人,獲發以藍色證件帶作記認的政府「工作人員證」,在區選投票日可於票站內隨處活動及拉票,接觸選民甚至跟選民對話,事件涉及舞弊及違反公平選舉原則,強烈要求選舉事務處和廉署徹查事件。

選舉事務處及廉署發言人均表示,不會評論個別事件。

選舉事務處表示,如接獲投訴,會按既定程序盡快處理。

九龍城家維選區今屆共有兩名候選人,分別為1 號泛民主派的劉定邦及2 號獨立人士勞超傑。任當區區議員8 年的劉定邦當日僅得1305 票,不敵取得2086 票的挑戰者勞超傑。

睹走出指定範圍外即報警

劉定邦說,在區選投票日當天,有長者選民投訴於投票期間,有票站職員在「旁邊叫佢投2 號」,劉於是在當日下午5 時,到票站與選舉主任接觸,未料發現更嚴重不公平的事件。劉表示,親眼目睹對手的助選團成員,頸項掛只有政府工作人員才可佩戴的工作人員證,該證件以一條印有特區區徽及「選舉工作人員」字眼的藍色證件帶繫。他指對手的助選團成員可在票站的候選人及助選團指定範圍以外走動;其後,他再發現有兩名勞超傑的助選團成員,胸口掛同一工作人員證於票站內活動,隨即向選舉主任投訴及報警。

經追查後,他指連同勞超傑在內共4 人獲發該證件,其中兩人身上同時掛上了候選人助理人的銀色圓形名牌,但以外套遮掩,其中一人疑為勞超傑的親友勞超成。到場協助的選舉公平監察召集人林子健表示,該區民政署職員呂翠玲向候選人承認錯誤,並已即時收回有關證件。

長者投訴被誤導剔錯名

本報昨日致電勞超傑查詢,但截稿前未獲回覆。根據選舉事務處安排,繫有區徽標誌藍帶的工作人員,必須為公務員,並於票站內協助選民投票,包括可以跟選民對談及協助選民投票。另外,一名不願公開身分的家維區年長女選民,昨日在記者會現身,力指在投票日的早上8 時許,當她到達票站投票時,因視力不佳,遂向票站職員說「我投劉定邦」,希望對方協助指出蓋「剔」號的位置,未料票站男職員教她「蓋在底部(2 號)」,離開票站時,她才發覺可能有錯,遂向義工說出事件。

林子健呼籲,如有選民留意到涉嫌選舉舞弊情,可致電該監察組(電話:6881 0918)尋求協助。

九龍城家維選區候選人劉定邦投訴(左一),對手勞超傑4 名助選團成員,獲發圖中的政府工作人員證,可在票站內四處走動拉票,有違選舉公平原則。右一為挺身指證有票站「工作人員」錯誤指示選票的婆婆。左二為選舉公平監察召集人林子健。小圖為劉在票站內投訴時攝,其中一張工作證上寫有「勞超成」名字,疑為候選人勞超傑的家人。(楊陽明攝)

 
文章編號: 200711230040001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4 ----------

 

太陽報
A30  |  政情  |  小氣候  |  By 風信子
2007-11-23

泛民姓賴侮辱選民

粵諺有云:「有口話人冇口話自己。」泛民區議會選舉失利之後,這幾天聽得最多的解釋是對手資源充裕,地區工作開展無往不利,既透過「送」箍緊鐵票,又培養來港的新移民成為新票源,還有「連字都唔識多個」的阿公阿婆投票大軍,表面上向對手大送選舉工程做得細緻的高帽,但潛台詞是甚麼呢?其實在指控對手賄選、種票和干預選民行使投票意願。換言之,泛民陣營敗於對手舞弊,這次區選是一場不公平的選舉

僅是四年前的○三年區議會選舉,泛民食住七.一大遊行效應,區選取得空前勝利,當時有泛民陣營成員振振有詞讚揚選民成熟,不為廉價蛇宴、旅遊活動和豉油白米所動,投票支持泛民的候選人。

所謂「此一時彼一時」,不過四年光景,泛民口中的這批成熟選民,支持所謂民主的價值觀突然大變,為了區區的蠅頭小利,「出賣」了手中的選票?泛民對敗選不反躬自省,卻指摘對手運用不當手段籠絡選民,把不投票給泛民候選人的選民,統統歸類為貪小便宜、盲目親中,甚至是阿爺利用單程證從內地派人來港擾亂選舉結果。泛民經常「賊喊捉賊」,把自己打扮成被抹黑、遭受政治迫害的受害人,觀乎泛民陣營區選之後發表的言論,正是對選民行使正常投票意願的最大侮辱和不尊重。

這幾天,泛民的同路人傳媒紛紛炒作同一個議題,矛頭指向對手在選舉期間種種「犯規」行為,例如發現票站職員指導選民投票、泛民的候選人被對手助選團包圍恐嚇、對手的選民只懂講普通話投指導票,甚至爆料對手「出糧」給地區的義工協助拉票等等。總之,這次區選烏煙瘴氣,對手無所不用其極,營造泛民候選人之敗,實在非戰之罪的印象。

同路人傳媒的報道含沙射影,還是民主黨主席何俊仁說得夠坦白,聲言會搜集各區選舉工程是否有涉及舞弊的情況,透過法律解決。何俊仁何必費力搜集黑材料,何不直接入稟法院指控選舉不公平,要求頒令推翻選舉結果,或是申請禁制令,禁止新一屆區議會成立,直至重選,反正會有同路人幫忙,泛民區選翻盤之日不遠了!

 
文章編號: 200711230340214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5 ----------

 

南華早報
EDT3  |  EDT  |  By Ambrose Leung
2007-11-23

Liberal Party looks on the bright side amid post-election gloom

A soul-searching meeting will be called soon by the Liberal Party to reflect on its performance in Sunday's district council elections.

The meeting is being called even though party leaders are standing firm in their belief that the results were not too bad. At a standing committee meeting yesterday, party leaders encouraged candidates who had lost to continue their district service.

Despite a convincing victory by the government-friendly camp, with the Democratic Alliance for the Betterment and Progress of Hong Kong winning 115 of the 405 seats, the Liberal Party saw only 14 of its 56 candidates returned - with six incumbents being defeated.

One participant at yesterday's meeting, in which party leaders also looked to publicity drives during the Lunar New Year and at expanding party membership, said the atmosphere was not particularly gloomy.

The party leadership just reiterated its belief that we have not done too badly in the election - it is quite unimaginable for [chairman] James Tien [Pei-chun] to admit defeat, the party member said.

During a post-election press conference on Monday, Mr Tien said the party could have done better in district work but said members had performed better than in the 2003 elections. In the last elections, the party fielded 25 candidates, with 12 returned.

Mr Tien said that, given the rise in the number of votes the party received, the results had been just about satisfactory.

But some of the veterans who lost their seats and some who survived have said privately they were unhappy with the party's support for their campaigns. One victorious candidate believed the party leadership should adopt a more critical attitude.

The party machine was designed to focus too much on legislators, and leaders like Mr Tien should give us a bigger say and support when doing district work, the candidate said.

Copyright (c) 2007.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Publishers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文章編號: 200711230270386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6 ----------

 

生活區報 (香港經濟日報) - 新界西
003  |  區議會選舉  |  By 王寶云
2007-11-23

新西民主黨樁腳紛失陷 民建聯區選部署經年 成功狙擊對手核心

  2007年區議會選舉投票結束,在欠缺「七一效應」票源下,民主黨於新界西連番失利,其中民主黨秘書長兼現任區議員張賢登、連續4屆當選荃灣區議員的鄺國全等多位地區「樁腳」,都於今屆區選中,被對手一舉打敗。

  被視為明年立法會選舉前哨站的區議會選舉,日前已完成投票。在上屆區選中因「七一效應」大獲全勝的民主黨,今屆於新界西連番失利,其中民主黨第二代核心人物張賢登,在元朗天水圍宏景選區,被首次參選的民建聯候選人姚國威,以363票之差打敗,失去了該黨於天水圍的唯一席位。

4屆區議員敗退

  民主黨另一地區「樁腳」鄺國全,從1991年開始參選區議會,連續4屆寫下不敗紀錄的他,在荃灣區服務逾16年,一直為黨內中堅人物,今次區選卻以24票之差,輸給了首次參選的獨立候選人羅少傑。

  而向來是「泛民」大本營的葵青區,民主黨今屆亦喪失了2個席位,包括青衣南的黃光武和長安的劉碧堅,分別以數百票之差輸給民建聯的潘志成和羅競成。其中羅競成曾於99年當選葵青翠怡選區區議員,03年因「七一效應」敗在首次參選的民主黨王雪盈手下,今屆戰轉長安區,終再次勝出。

得票保證僅險勝

  另外,屯門富泰選區的方麗雯,同樣於上屆區選中挾「七一效應」上位,但今屆卻被同一對手民建聯陳文偉挑戰成功,最後以737票之差,大比數輸了席位;而民主黨於屯門的得票保證蔣月蘭,自1985年參選區議會至今,不但未試過落選,前2屆更在無對手情況下自動當選,今屆竟只以57票險勝民建聯新人陳潔芳。

  對於今次區議會選舉民主黨節節失利,主席何俊仁表示,對手的地區網絡組織及動員能力十分強,會為今次選舉失敗作全面檢討,汲取經驗,重新整頓選舉策略,希望從失敗中建立爭取成功的道路。

泛民多個政團同告失利

  除民主黨於新界西失利,其他泛民組織在該區成續亦強差人意,其中元朗天水圍民主陣,派出10名候選人參戰,除元朗鳳翔選區的麥業成能夠力保不失,其他皆全軍覆沒,包括已連任兩屆區議員的豐年區候選人黃彩媚,及爭取再次連任的頌華區候選人廖任。

  而於新界西只在屯門參選的民協,在上屆區議會中佔有4個席位,今屆則只能保住2席,其中連續當選兩屆區議員的富新區候選人戴賢招和悅湖區候選人官東榮,分別輸給獨立的龍更新和民建聯的張恒輝。

  至於派出8名候選人參戰新界西區的社民連,除原有荃灣區議員兼立法會議員陳偉業外,其他皆未能當選。

﹏﹏﹏﹏﹏﹏﹏﹏﹏﹏﹏﹏﹏﹏﹏﹏﹏﹏

民建聯小將擊敗民主黨張賢登

  年僅24歲的民建聯小將姚國威,在跌破眾人眼鏡下,最終以363票之差贏了民主黨重點力捧的黨秘書長張賢登。投票當日的戰況可謂是愈夜愈激烈,當聽到選舉結果時,姚國威喜極而泣,當場流下了男兒淚;而對手張賢登雖黯然神傷,仍有風度的上前與姚握手,祝賀對方。

  本身為現任區議員的張賢登,今屆於天水圍宏景選區尋求連任,更辭去教席以示決心,挑戰者為民建聯新秀姚國威。

  由於民建聯內部調查顯示,姚的支持者稍落後於張,故姚在選舉過程中一直對張步步逼進,不但出動黨主席譚耀宗親自落區拉票,連歌手吳國敬亦到場為他高舉宣傳牌,甚至現任元朗區議會主席鄧兆棠都到場助威,助選團更是小童、青年、南亞裔人士等應有盡有。

  反觀對手張賢登的助選團就略為遜色,只有僅10餘人,雖然最後民主黨主席何俊仁和副主席單仲偕都趕至現場,與張盡最後努力拉票,並發動助選團打電話緊急「催票」,最後仍是挽回不了頹勢。

  據地區人士分析,民建聯在該區重點出擊,是因為張賢登為民主黨核心,打敗他有重要意義,而且民主黨在元朗一直弱勢,上屆只有2人當選。

 
文章編號: 200711239120001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7 ----------

 

生活區報 (香港經濟日報) - 東九龍 將軍澳 西貢
004  |  區議會選舉  |  By 郭麗安
2007-11-23

郭必錚苦戰四年終得果 公民黨社民連全軍盡墨 民建聯重奪3議席

  觀塘區共30位議員角逐連任,當中23人「莊」,民建聯成功反擊,議席由6個增至9個。民主黨雖出現人士更迭,仍保留3個議席,其餘為獨立人士。外界普遍認為,觀塘區會「執位」後,形勢跟上屆相差不大。

  公民黨及社民連今屆雖在區內佈下重兵,但新人全軍盡墨之餘,就連原先的唯一議席也守不住。社民連陳昌於平田以1,509票之差,輸給獨立人士姚柏良,而公民黨的黃華舜轉戰將軍澳後亦告落敗。

郭必錚贏何偉途642票

  順天的兩位候選人郭必錚(民建聯)及何偉途(獨立人士),無論年齡、經驗,甚至「曾惹上桃色醜聞」的特質都非常相似,事前已被喻為是東九龍的世紀大戰。選舉當日,郭必錚大部分時間都在支持者簇擁下進行拉票,陣勢十足;而何的助選團則以「打游擊」方式游走內呼籲。

  經過近3小時的點票程序後,郭必錚以3,357票勝出,擊敗2,715票的何偉途。對於能夠重返議會,郭強調非常感激選民及支持者,未來最希望處理順天保養及維修工程。何偉途則坦言,退出民主黨後支援大減,可能是落敗的原因之一,但謝票後會與助選團開會,檢討以往的地區工作。

雙順選舉與民調相符

  一之隔的雙順區,本報早前曾進行選舉意向調查,預測與選舉結果相符。獨立人士符碧珍以2,272票,擊敗取得1,220票的現任議員羅俊毅(民主黨),以及挾匯賢智庫之名出選的凌劍剛。符表示,出選雖有信心,但從未想過會以高票當選,所以要多謝街坊一直以來的支持及提點。

  她謂在謝票期間,一位母親趨前告訴她特意前往精神病院接兒子出來投票給她,令她感動落淚。她希望盡快物色議員辦事處,然後手展開地區改善工作,如推動無障礙設施及在巴士總站對外加建行人過路處。

  至於山下的坪石,陳鑑林「接班人」陳百里以2,647票當選,而對手余冠威則以1,386票落敗;另兩位對手張偉鴻及劉永達則分別取得60及114票。

----------------------------------

西貢 民主黨議席3變4

  西貢區今屆的選區重新劃界,且新增了3個議席,引來不少政壇新秀進駐。新增區域「健明」、「澳唐」及「環保」,其中2個順利落入民主黨囊中,雖然地膽林然及唯一女將彭淑儀雙雙失守,但該黨議席仍由3變4。

  新人梁里(民主黨)於「健明」區以969票力壓兩位對手吳偉星(公民力量)及獨立人士黃文傑,二人分別得到852及805票。梁里坦言,基本上對選舉頗有信心,但亦曾經動搖過,「不過我在地區已工作了3年,選舉期間得到一群高質素而且有熱誠的助選團支持,令我重拾信心。」他謂未來會繼續跟進健明窄巷問題、增設扶手電梯事宜。

  另兩個新區「澳唐」及「環保」,分別由民主黨的張國強,以1,846票擊敗自由黨的陳敏行,以及獨立人士吳雪山以1,922,敗走由觀塘轉戰將軍澳的公民黨黃華舜。

女將「兩個只能活一個」

  西貢區議會,上屆只得彭淑儀一名女將,今年她卻以695票之差,敗給首次參選的獨立人士陳繼偉。彭在選舉前表示,選區內多為私人地方,商場及天橋等均不能進入,故拉票遇上很大困難。此外,維景灣畔是區內的最大票源,陳繼偉身為法團主席,較有優勢。

  彭淑儀離開議事堂,換上的是「景林」區民建聯的祁麗媚。祁已是第三次參選,過往兩屆均輸給服務民主黨林然,三度挑戰終以2,593票反敗為勝;是次林則得到1,997票。

﹏﹏﹏﹏﹏﹏﹏﹏﹏﹏﹏﹏﹏﹏﹏﹏﹏﹏

西貢區議會得票小資料

 得票最多:「翠林」公民力量譚領律(3,072票)

 得票最低:「康景」中國工黨沈四海(37票)

 自動當選:「西貢市中心」民建聯吳仕福、「西貢離島」民建聯溫悅球、「坑口東」獨立人士劉偉章、「坑口西」民建聯邱玉麟、「寶林」公民力量區能發、「富藍」民建聯陳國旗

 票數相差最大:「翠林」公民力量譚領律得3,072票,獨立人士區國標得168票,二人相2,904票。

 票數相差最少:「廣明」前柯耀林得1,130票,獨立人士舒孝傑得1,125票,二人相差5票。

 
文章編號: 200711239130002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8 ----------

 

大公報
A18  |  大公評論(香港)  |  議論風生  |  By 譚文天
2007-11-23

民建聯區選勝在「實」字

區議會選舉結束,民建聯等愛國愛港政團大勝,使本港基層政治生態的面貌煥然一新。尤其是民建聯,一百七十七人參選,有一百一十五人當選,當選比例達百分之六十五,爭取連任參選人當選比例更高達百分之九十四,這兩項數字均在全港各政團中名列第一。相比之下,屬於反對派陣營的政團,恐怕就只能以「輸」或「敗」來形容了。

政綱務實

選舉結果揭曉後,有學界和政界人士指出,○三年區議會選舉與今年的情勢大為不同。○三年時,政治氣氛成了主導投票的主要因素,當年經濟不景,沙士襲港,加上「七一效應」,選民為發洩對政府的不滿,就將選票投給反對派候選人,結果幾乎出現一面倒的形勢。今年十一月十八日的區選,情勢基本上已經回歸常態,不再以政治訴求為主要目的,而是以經濟、民生以及地區性事務為依歸。這些才是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切合實際的事。這也是真正為市民辦實事。試問,空喊政治口號,對市民又有什麼實際的功用或意義呢?就今屆區選而言,民建聯的勝,就勝在一個「實」字,包括務實、實幹等,相信這也是成為民意代表並為市民服務的第一要義。民建聯在區選中以「實」字取勝,可從以下幾方面看出:

首先是務實。民建聯的宗旨是「真誠為香港」,民建聯以實際行動貫徹落實這一宗旨。這次區選,凡是披民建聯戰袍候選人的政綱,均十分務實,切合本選區的實際情況,關注本選區的實際問題,包括居住、租金、交通、長者等居民的切身問題。從某個角度看,這些可以說都是「小事」,但從居民利益說,這就不是「小事」而是「大事」了。胡錦濤說:「群眾利益無小事。」從這一意義看,哪怕某一位長者的某一個具體問題,都不是「小事」。由量變到質變,許多「小事」的積累,最終也會演化為「大事」。以筆者觀之,民建聯的務實,就在於「大處眼,小處手」,一件一件為市民辦實事,贏得選民的好感和信任。民建聯的取勝之道,勝在務實。

依靠實幹

其次是實幹。為市民辦事,單有口號、光說不做當然不行。但有了服務市民的宗旨和務實的政綱,若沒有或少有實際行動即實幹,同樣也是不行的。任何人辦任何事,若要成功,必須實幹。區議員這個身份,並非「天上掉下來的餡餅」,而是必須經過打拚、實幹、受選民支持才能獲得的職銜。即使是第一次競選或擔任區議員,也有過往的工作成績作依據。有些人「不離不棄」參選區議員終於成功,有些人的區議員身份「失而復得」。這些人毫無疑問都是依靠「實幹」兩字才得到最後勝利。

這裡有一個鮮明典型的例子:港島西的觀龍樓選區,○三年區選時,反對派候選人何女士「空降」該區,在當時的政治氛圍中,在反對派煽動「七一效應」下,竟然令在該區耕耘、服務十多年的民建聯副主席葉國謙落敗。但是,在今次區選中,有不少選民表示「上次選錯人,投錯票」。因為四年來的事實證明,何女士「講是一流,做就九流」,選民抨之為「勝選後就不見人影」。反觀葉國謙,敗選後的四年,繼續堅持為觀龍區市民服務,不因不是區議員而有所懈怠。正是「公道自在人心」,「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該區的選民如今已明白,真正關心觀龍區居民利益的人,是葉國謙而不是何女士。選舉的結果清楚表達了這一點。民建聯的取勝之道,勝在實幹。

其三是實在。此點分兩個方面:一是辦事者要辦實實在在的事。倘實幹而不實在,則可能白幹,也可能事倍功半,令意義大減。一是市民所獲得的利益,應是實實在在的利益。反對派的政治人物,有不少常常「口花花」,聽起來教人喜歡,民主呀,人權呀,普選呀,都非常動聽,但若論實實在在的利益,那可就欠奉了。民建聯的作風則講究實在。仍以觀龍樓為例,葉國謙努力為住戶爭取減租金,又努力奔走為本區加開巴士線,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事,也使居民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利益。民建聯的取勝之道,勝在實在。

辦事實在

這次區議會選舉,從大處看,可說是「虛」與「實」的格鬥,是政治空言與民生實利的決戰。無可否認,政治空言也確有動人之處,可形容為「政治春藥」,足以刺激某些人的神經。以「二○一二年的雙普選」為例,真的令某些人非常興奮,興奮到不顧客觀實際情況,也忘記了「循

序漸進」的信條,似乎一有「雙普選」,香港就成「桃花源」。實際上當然並非如此。經過了數年來的種種事件,市民的政治認識和政治警覺性已大有提高,受政治空言迷惑的市民也就大為減少。區選結果,反對派陣營所取得的議席,較上屆大減百分之四十,便是選民不受政治空言迷惑的極佳證明。

區選結果,事實上已經改變了本港基層的政治生態,必將對明年的立法會選舉產生不可避免的影響。或許,這也是反對派與愛國愛港政團「此消彼長」的勢頭,相信廣大市民也樂意見到這樣的結果。

民建聯是本港唯一的「萬人黨」,目前成員已超過一萬一千人。倘本港向政黨政治方向發展,民建聯是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民建聯在區議員選舉所取得的勝利,使民建聯的政治地位更上一個台階。民建聯「真誠為香港」,為民辦實事,也應該有這樣的地位。

作者為資深傳媒人



 
文章編號: 200711230020123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9 ----------

 

蘋果日報
A08  |  港聞
2007-11-23

助選團獲工作證進票站區選被揭涉舞弊

【本報訊】選舉事務處被揭發亂發臨時工作證,令剛結束的區議會選舉可能存在舞弊情況的可能。在九龍城家維選區落敗的民主黨參選人劉定邦昨天召開記者會,指該區的票站選舉主任當日誤將四張只應發送給工作人員的臨時工作證誤發予其對手、報稱獨立的勞超傑及其助選團成員,令勞的助選人員由當日早上至傍晚5時,隨意出入票站,並誘導選民投票給勞,影響選舉公正,要求廉政公署及選管會徹查。

要求廉署介入調查

劉定邦昨稱,當日收到有街坊投訴被票站職員誘導投票取向,遂聯同選舉代理人向票站選舉主任張展強及其他職員了解,結果發現票站內竟有勞的助選團成員,掛臨時工作證自由出入,並在投票人士旁邊,極有可能左右選民投票意向,即時向票站職員了解。他表示,一名民政事務總署人員及票站主任均向他承認,誤發四張工作證予勞的陣營,因此即時要求對方交還,同時發現其中一張工作證寫上與勞超傑名字只差一字的「勞超成」。劉定邦當場要求封箱,以便稽查問題選票,但最終點票時,票站職員卻將被封的票箱與其他沒有被封的票箱混在一起倒出,欲查問題選票也不行,懷疑該區選舉有舞弊之嫌,因此已向選管會投訴,並要求廉署介入調查。

有人受誤導投錯票

有不願透露姓名的長者昨在記者會上指,當日進入票站投票時,曾向職員表明要投劉定邦一票,但票站職員卻誤導她投二號即可,出了票站才發現投錯票,聲言「裏面有人作弊」。廉署及選舉事務處都表示不評論個別個案;選舉事務處補充,會按既定程序處理選舉投訴。本報昨天曾致電勞超傑,截稿前未獲回覆。

 
文章編號: 200711230060013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10 ----------

 

生活區報 (香港經濟日報) - 東九龍 將軍澳 西貢
003  |  區議會選舉  |  By 郭麗安
2007-11-23

蔡六乘勝譚香文 重返議會 民建聯「失地全收」泛民逆境仍保不失

  泛民今屆區選經歷「全港性失守」的重創,東九龍區最矚目一幕,非「雙料議員」譚香文(公民黨)以210票敗給獨立人士蔡六乘莫屬。幸而,黃大仙民主派在宿敵強攻下,仍能守住大部分議席,左、中、右調整輕微。

  就政黨而言,民建聯以8席成為黃大仙區的第一大黨,民主黨則穩守3席,民協及社民連各佔2席,前及自由黨則各得1席,其餘8席落入獨立人士手中。

21人「莊」 僅添4新丁

  黃大仙25位民選議員中,有21人「莊」。而4位「新人」分別是「龍星」蔡六乘、「東頭」李德康(民建聯)、「慈雲東」何漢文(民建聯)及「彩虹」莫健榮(民建聯)。前三者均為99至03年的議員,其後同樣在03年7.1效應的影響下被攆出局。因此,真正的新人其實只得首次參選的莫健榮。

  民建聯近3次區會經歷大起大跌,由99年的8席跌至03年的6席,今屆重取8席失復收地。而「中堅分子」李德康及何漢文能雙雙重返議會,更是喜上加喜。事實上,兩人在落敗後一直沒有離開地區,反而積極部署反擊,結果李以835票之差擊敗社民連新人呂永基,而何則以1,394票擊敗民協新人曾淑儀。

胡志偉成「逆境票王」

  雖說民主黨在是次選舉中成績大倒退,全港得票率更較03年下跌三成,但黃大仙3位議員均成功連任,力保不失,而「瓊富」區的胡志偉更以4,370票,榮登「全港票王」寶座。他認為過去4年的地區工作「有點進步」,使得票率與預期相若。他又謂其選舉工程實由今天開始,意味勤力工作就是最佳的選舉策略。

  至於泛民其他成員,在親中陣營強攻下仍能維持與上屆一樣的5個議席,實屬難得。但有地區人士表示,黃大仙區議會一向以「愛國愛港」人士主導,即使有獨立人士支援,泛民仍難發圍。而今屆選舉又未有「大執位」的情況出現,極其量只是獨立人士議席「過戶」給民建聯,預料對議會運作並無大影響。

蔡六乘210票 擊敗譚香文

  選情一直備受關注的龍星區,經過一輪混戰後,03年因7.1效應被拉下馬的蔡六乘,終以2,654票,壓到取得2,444票的譚香文,重返議會。蔡六乘透過助理表示,感謝選民支持,但現階段不會接受訪問。是次選舉,全港共有8名「雙料」議員爭取連任,最後只得譚香文一人落敗,她亦透過助理表示,暫不會接受傳媒訪問。

  蔡六乘早前曾表示,當選後最希望在悅庭軒對出的橋底加設路燈及在巴士站加上蓋,長遠工作包括推動大磡村土地發展、改善鑽石山蚊患及處理沙中車廠問題。

----------------------------------

黃大仙區議會得票小資料

 選民人數:180,948人 投票人數:76,337人

 投票率:42.19% 民選議席:25

 自動當選:5人(「龍趣」獨立人士黃金池、「龍上」民建聯林文輝、「新蒲崗」獨立人士李達仁、「橫頭磡」民建聯黎榮浩、「翠竹及鵬程」獨立人士蘇錫堅)

 競爭情況:其餘20個選區共有45人參選,平均每2.25人爭一席

 成功連任:21人

 票王:「瓊富」民主黨胡志偉(4,370票)

 票后:「正愛」民建聯陳曼琪(3,131票)

 得票最低:「彩雲西」獨立人士梁彬(83票)

 自動當選票數相差最大:「瓊富」民主黨胡志偉得4,370票,獨立人士王端雲1,344票,二人相3,026票。

 票數相差最少:「彩雲南」民主黨陳利成得1,448票,獨立人士陳國彬得1,420票,二人相差28票。

 最年輕當選者:「正安」獨立人士黃逸旭(29歲)

 最年長當選者:「新蒲崗」李達仁(64歲)

 
文章編號: 200711239130001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11 ----------

 

信報財經新聞
P08  |  政策政情
2007-11-23

劉江華:民建聯贏在廣納資優生

  民建聯在今屆區議會選舉贏得一百一十五個議席,立法會黨團召集人劉江華【圖】表示,勤奮與動員能力高並非致勝之道,最重要是過去四年吸納了一批「選舉資優生」,這批人個人質素了得,除了是專業人士之外,也具備從政魅力如外表高大靚仔,落區工作時盡顯親和力,獲得不少街坊支持。對民協今次的失利,劉江華強調,會引以為鑑,並向黨內區議員發出警告,「未來四年,稍一不勤力,稍一有差池,就會被淘汰……因為選民才是老闆」。  民建聯在區選大勝,但劉江華甫坐下接受訪問就指正記者,說不是大勝,「我們實際上也輸了六十二席,也是輸給對方派出的年輕人」。他其後指出,致勝的因素眾多,包括社會整體的大氣候、候選人是否勤力做足基本功及動員能力等。

  不過,純粹勤力可能不足夠,在眾多因素中,他認為「最重要是個人的質素,包括從政魅力和從政的決心……我們這次有一批好醒目的人出來,他們高大靚仔,有足夠的親和力,這些新人就是我們要物色的人」。

  劉江華表示,所謂基本功,包括要密切聯絡街坊、記錄每日處理的個案、政府協助解決的個案、對地區事件的幫助及認識新的社區形態,街坊參加旅行就等於給予支持是過時的看法,而家庭問題與社區有一定聯繫,協助解決家庭問題是未來其中一條出路。

  他以民建聯派出的年輕候選人楊文達,挑戰葵青區現任議員民主黨李永達為例,楊落區工作的時間短暫,結果卻取得八百八十五票,與李永達僅相差四百六十四票,可見這批新人有一定吸票能力。

  劉江華又指出,日後在物色參選人時首先會「以貌取人」,若認為是選舉材料就安排落區工作,至於在選舉中失敗的候選人,會鼓勵他們停薪留職去進修再參選。

  劉江華告誡剛當選的區議員不要沾沾自喜,區議會是難巨的挑戰,這批新人是否捱得住仍是未知之數,直指稍有不慎就將被淘汰,「目前選民的心態好簡單,你幫了我,我就給票你,你這一屆幫不了我,我就換第二個人,因為他才是老闆,我炒你就炒你,沒有什麼大不了」。

  民建聯在區議會以有質素的新人接班可謂超額完成,問及下一步是否會瞄準立法會,劉江華沒有正面回答,只強調新舊交替遲早要發生,希望接班人能有一定的質素■

 
文章編號: 200711233910030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12 ----------

 

生活區報 (香港經濟日報) - 西九龍
003  |  區議會選舉  |  By 何詩韻
2007-11-23

民建聯掌控油尖旺大局 泛民失5席 鍾港武成票王

  新一屆區議會選舉,泛民在西九龍區共失去13席,其中油尖旺「富榮」選區議席,已成為民建聯囊中物,連帶毗鄰的「富柏」亦被民建聯友好攻陷。此外,民建聯派出的7名黨員,均報捷成功連任及取得席位。

  油尖旺共有16席民選區議員,03年油尖旺區議會選舉並沒有受「7.1效應」影響,當年民主黨取仍得4席、泛民2席,而民建聯只有2席。

泛民僅保2席

  不過今年情況逆轉,民建聯派出的7名黨員,分別參選尖沙咀西、油麻地、富榮、大角咀南、尖沙咀東,成功搶走泛民5個議席。另外2人則成功連任,令泛民在油尖旺區議會所佔的議席,由7席減至2席。

  至於「富榮」區民建聯鍾港武以2,851票勝出,成為油尖旺區票王,而獨立民主派黎麗霞則取得1,402票,鍾港武對黎取得千多票感到意外,「預計她應該有2,000鐵票,但保不到涂謹申的票,(選舉結果)反映她個人吸票力低。」

  鍾港武續指,當選後會先針對區內文康設施及社區和諧兩項工作,「希望爭取海泓道油天(油麻地天主教小學海泓道)對出的空地,用來做文康設施。」至於社區和諧亦是他未來重點工作,「希望呼籲街坊多參加社區活動,令大家關係更緊密。」

檢討落敗4原因

  而黎麗霞則指,落敗主因是知名度不足,其次是宣傳策略、部署不完善及「獎勵票」影響,她指事前估計會有「獎勵票」出現,但票數比預期中多,「鍾港武有些是獎勵票,涂謹申不選了,而自己知名度不足,鍾港武又做了這麼多年,(選民)會投比鍾港武當獎勵。」

  此外,她自言宣傳策略及部署都有問題,「民建聯整個地區網絡做得很完善,例如他們可以逐家逐戶上樓,問他們投給誰,但支持民主派的人都比較理性,他們不認識我,就不會投票給我。」

租約3月到期

  雖然今次失去了「富榮」及毗鄰「富柏」區的議席,但黎指不會放棄這兩區,「始終涂謹申是西九立法會議員,而且不能因為失去議席而離去,否則選民就會好嬲,現時仍未決定是否會繼續在「富榮」設辦事處。」

  她解釋,因富榮花園的租金太貴,毗鄰富柏商場屬於房署物業,不會租予政黨,「03年租這個單位(富榮辦事處)時租金$1萬,合約到明年3月,不知業主會否加租,如果加得太多,根本沒可能負擔得起。」

雖落敗 決留區內

  在油尖旺區議會痛失5席的泛民,有落選現任區議員表示會繼續堅守選區,服務居民,並會檢討失敗原因。

  其中「油麻地」選區現任區議員民協吳寶珊,以554票之差敗給民建聯楊子熙(得1,882票),她表示失去議席感到可惜,「始終做了10幾年,當初評估大家都好接近(指與楊子熙),是一場硬仗。」她又指謝票期間,有街訪誤以為她當選,「有街坊走過來恭喜我,以為我贏了,我跟他們說,我辜負了你們。」

  對於落敗,她初步檢討,知道對方的南亞裔票較自己多,「其實一直都知對方非廣東籍票較多,但自己沒有資源開發這些票,加上今年非廣東籍選民較上年增加200多人,共有500多人。」

  不過她指仍會留在「油麻地」服務市民,「一定會服務這個區,不會因為失去議席而離去,但資源一定會較之前少。」

泛民二人同告落敗

  同樣於「旺角北」連任失敗的民主黨葉樹安,亦表示會繼續服務街坊,但礙於資源問題,開設辦事處的機會很渺茫。對於落敗他指會接受結果,「如果純是為地區工作,我是贏的。」他表示成為增選委員的機會亦很低。

  此外,另一名民主派現任議員陳健成亦表示會繼續服務「尖沙咀西」,但未決定4年後會否參選。

----------------------------------

鍾港武小檔案:

 參選經過:99、03年區議會選舉

 00、04年立法會選舉

 重點工作:

 1. 爭取興建區內文康設施;

 2. 建設和諧社區

﹏﹏﹏﹏﹏﹏﹏﹏﹏﹏﹏﹏﹏﹏﹏﹏﹏﹏

油尖旺區議會得票小統計:

 得票最多:「富榮」民建聯鍾港武,得2,851票。

 得票最低:「油麻地」中國工黨樓寶慶,得33票。

 票數相差最大:「旺角西」獨立人士許德亮得2,077票,獨立人士梁茂彬得113票,二人相差1,964票。

 票數相差最少:「尖沙咀東」民建聯關秀玲得687票,獨立人士加利得609票,二人相差78票。

 
文章編號: 200711239140001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13 ----------

 

生活區報 (香港經濟日報) - 西九龍
004  |  區議會選舉  |  By 何詩韻
2007-11-23

民協痛失深水3議席 大本營失守 馮檢基引咎辭職

  民協在深水區根多年,一向視該區為大本營,但今次民協險些失守,區會副主席戰敗,2名競選連任的黨員「落馬」,令原有13席減至10席,而民協主席馮檢基亦因區選慘敗而引咎辭職。

  深水區議會共有21個議席,03年民協共取得13個議席,不過今次3名競選連任的黨員梁欐(南昌北)、梁錦滔(又一村)及譚國雄(美孚中)均未能保住議席。

  即使黨主席馮檢基亦只能以85票險勝民建聯的范國輝,令民協在深水區的地位可說是岌岌可危,亦是史無前例的考驗。

重新劃界失選民

  其中,梁欐更是現任深水區議會副主席,梁欐原是「南昌東」的議員,但因重劃選區界,而令「南昌東」消失,故需轉戰「南昌北」,該區兩名對手分別是民建聯的鄭泳舜、民陣的梁漢華。結果鄭泳舜得912票勝出,現任議員梁漢華得624票,而梁欐則獲898票,以14票之差飲恨區議會。其實,同屬民主派的民協及民陣兩名候選人共獲1,522票,比鄭泳舜高610票,因兩黨未能協調,而將議席拱手相讓給民建聯。

  不過,新區「荔枝角南」民協黃志勇以高票當選,可說是為該黨爭一口氣,該區共有3名候選人,分別是民建聯陳仁川、及中國工黨的陳勁松;黃志勇取得2,366票,陳仁川則有1,136票,至於陳勁松只得26票。黃志勇比民建聯「四小花」之一的陳仁川多1,230票,得票率是六成七。

黃志勇高票當選

  對於高票當選,黃志勇說:「好意外投票率這樣高,當初預計是『叮噹馬頭』,不過好開心自己的努力得到街坊認同。」他又指首要處理區內交通問題及文康設施不足,但對於民協區選大敗,他感到心情沉重。

  另一方面,落敗的陳仁川表示需要全面檢討今次選舉策略,並對高票落敗感到意外,「之前都估計有好多游離票,但沒想過大家票數會相差這麼遠,對方(黃志勇)有選舉經驗,知道選舉策略。」至於會否留守「荔枝角南」,她表示仍需再考慮。

----------------------------------

深水區議會得票小統計:

 選民人數:142,195人 投票率:38.08%

 得票最多:「蘇屋」民建聯陳偉明,得3,074票。

 得票最低:「荔枝角南」中國工黨陳勁松,得26票。

 自動當選:「美孚北」獨立人士張永森、「下白田」獨立人士甄啟榮

 票數相差最大: 「荔枝角南」民協黃志勇得2,366票,中國工黨得26票,二人差2,340票。

票數相差最少: 「美孚南」民主黨王德全得1,493票,民建聯楊漢成1,487票,二人只差6票。

﹏﹏﹏﹏﹏﹏﹏﹏﹏﹏﹏﹏﹏﹏﹏﹏﹏﹏

九龍城亦變泛民重災區

  泛民主派在社會形勢大好之下選情觸礁,失去多個議席,九龍多個選區更是泛民的重災區,其中民主黨和民協選情可謂非常黯淡,多個競逐連任的區議員都敗在左派或獨立人士手上。

  成立21年、一直根九龍城的民協,派出9人參選卻只能保住3席;公民黨伍精民一人成功連任,保一席位;民主黨則只有2人當選;獨立人士佔8席,證明有知名度的獨立候選人也能得到市民支持,爭取到游離票。

陳家偉敗給選舉新貴

  而陷於苦戰,最終落敗的民主黨中委陳家偉,是現任九龍城區會副主席,主攻親民路,其對手是首次參選、知名度較高的城大法律學院副院長梁美芬。陳家偉坦言選前沒料到結果如此慘淡,對落敗感到詫異,並承認很多工作需要改善,加上對手是學者,對中產有吸引力,令自己處於困局。對於泛民主派在區選中版圖縮小,他認為應進行詳細檢討和分析。

  相反,重整旗鼓後的民建聯氣勢如虹,在九龍城區派出10人,其中6人成功當選及連任,可算是收復失地,大獲全勝。

----------------------------------

九龍城區議會得票小統計:

 得票最多:「常樂」民建聯陸勁光,得2,666票。

 得票最低:「龍城」獨立民主派林德民,得27票。

 票數相差最大: 「常樂」民建聯陸勁光得2,666票,獨立人士陳燕玲得74票,二人相差2,592票。

 票數相差最少: 「土瓜灣南」民主黨潘志文得980票,獨立人士吳炫達得826票,二人相差154票。

 
文章編號: 200711239140002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14 ----------

 

明報
A08  |  政情 港聞  |  By 周展鴻曾錦雯
2007-11-23

40 世代盼第三梯隊上位

區選之後民主黨多名第二 梯隊在這次區議會選舉中落

敗,這一班「40 世代」,大多已投身政治事業20 多年,不但步上立法會遙遙無期,連區議 會這個唯一的議政平台亦告失

陷。這班受挫的「40 世代」,卻絕不輕言放棄,更以自身經歷告訴民主黨的20 或30 世代第三梯隊, 民主要長久爭取的。明報記者周展鴻曾錦雯張賢登屢敗屢戰望新生代承繼韌力今年暑假才辭去小學文憑教師職位,放棄2.9 萬元月薪,打算全職從政的前民主黨區議員張賢登,想不到在今次區選中敗給24 歲的對手民建聯姚國威,工作和議席都丟掉。從政路受挫,張賢登形容他們這些「40 世代」的民主黨人有一種韌力,不會因今次落選而放棄,亦希望將這種韌力帶給民主黨的新生代。

對手資源足如影子議員

過去3 年,姚國威就如「影子區議員」,最後成功扳倒張賢登。明年開始,張賢登與姚國威角色互換: 「我不是區議員,不用開會,也許會有更多時間落區。」1990 年,26 歲的張賢登加入港同盟,正式踏上從政之路,其間,他嘗過多次選舉落敗的滋味。03 年他當選元朗區議員,但當選後一年,他已發現區內多了一個影子區議員。

「對方全職在區內工作,橫額見到他的樣子,海報也用他的大頭,和我一樣,做很多地區工作,而且有很多資源。」他認為,自己在地區的工作不比對方差,但在選舉工程上,他坦言對方部署得很好。

「投票日前,有個80 多歲的婆婆走來跟我說,看來她誤會我是對手,她說多謝我過年時送她食油和福袋。」他說,自己雖然也有派月餅,但對方派的福袋相當值錢,民主黨難以抗衡。張賢登最以1321 票比1684 票落敗。

只搞民生易變節須思想教育

他明白單靠地區工作,並非直通立法會的途徑, 「你地區工作做得再好,你都只是一個優秀的區議員,並不代表你一定可以入到立法會,其他有全港知名度的人一樣可以插隊。所以,最重要是培養跨區議政能力,不能安逸於一個區議會。」他明言,自己經歷過很多挫折,所以有一種韌力。

對於民主黨的新生代,他希望告訴他們,民主黨並非潰不成軍,但過去的確見過一些人因為落選而放棄,也見過有只重搞民生的人最後「變節」,所以最重要是給他們思想教育,而民主黨培訓新人時,都會找「元老」司徒華講課。

失去了工作,張賢登一方面要繼續做地區工作,思索「有什麼可以比福袋更能打動他們(選民)?」,另一方面要找一份工作。他透露,有民主黨人提議他當民主黨總幹事,他對此持開放態度。

訪問尾聲,張賢登突然想起初入政壇時,曾在80 年代成為屯門區選票王的吳灼棣說過一番話: 「在香港不要搞直選,一定會被共產黨贏晒。」但張賢登說: 「我不相信。」 陳家偉要助黨找接班人

民主黨陳家偉這名字,在街上問市民相信十個有八個都會答「未聽過」;作為民主黨第二梯隊「40 世代」的核心成員,他坦言第二梯隊確實有點「面目模糊」,大多在黨內默默耕耘擔任「黨工」的角色。

區選中大敗,失掉議席,赤裸裸地說出這群「黨工不出頭」的情。

陳家偉坦言,無奈之餘,第二梯隊確實面對「時不與我」的形勢,在黨內只是過渡人物的政治現實。

看破第二梯隊過渡性質

回想區選失敗,丟了九龍城黃埔東選區的議席,亦要暫別8 年的議員生涯。「好心寒,像發噩夢!」現年44 歲的陳家偉說,至今仍對落敗有點「摸不頭腦」,但作為民主黨的議員,也要「食得鹹魚抵得渴」。

原是全職議員的他,失掉議席等同失業,可幸其妻子任職社工,他說生計暫不成問題,鑑於出任議員前在基督教工業委員會做研究工作,故初步計劃重投非政府組織,但會盡力維持在黃埔區的社區工作。陳家偉刻下憂心的,反而是要協助6 年來一直幫助他的助理尋找工作。

對於會否捲土重來,陳家偉至今未有決定,他說會尊重黨的決定。

可以肯定的是,作為第二梯隊的核心成員,陳家偉會繼續於民主黨內工作及獻計, 「比較喜歡砌政策,愛在幕後多於幕前」。

相比起民建聯第二梯隊走西裝筆挺的專業路線,接受訪問時身穿衛衣的陳家偉說,其實民主黨第二梯隊的專業及學歷不差,逾七成有碩士學歷,他本身也是神學及社會學的雙碩士。陳家偉說,自豪的是,第二梯隊大部分「並非真正想上位」,雖然知名度相對偏低,但都默默委身為黨工作。

展望未來的政治生涯,曾自言希望於15 年後能成為民主黨副主席的陳家偉說, 「真的要接班,都不到我們。看得透一點,我們第二梯隊,只是過渡人物」。一心為黨的陳家偉雖然無法及早接棒,但仍然為黨急,努力尋找第三梯隊的真正接班人。



 
文章編號: 200711230040010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15 ----------

 

信報財經新聞
P12  |  時事評論  |  大班人語  |  By 鄭經翰
2007-11-23

民心所向決定選舉結果

  四年一度的區議會選舉已經順利完成,戰果黑白分明,就是建制派(嚴格而言,其實是親中力量民建聯而已)大捷,泛民主派慘敗,與上屆的戰果恰恰相反。  泛民主派當中,又以民主黨的挫敗最嚴重,當選率只有百分之五十四點六,當選人數僅五十九人,較上屆劇跌三十六席,其中六十八名爭取連任候選人中,二十三人落敗,包括第二梯隊重量級人馬張賢登和陳家偉,名副其實潰敗。

  民協的情況也好不到那裏,只有十七人當選,當選率百分之四十五點九,較上屆損失八席,連主席馮檢基在自己的根據地深水也僅以八十五票之微險勝對手民建聯的范國輝,幾乎陰溝裏翻船。

  兩個新組成的泛民主派力量公民黨和社民連成績都不如人意,分別勝出八席和六席,勝出率只有兩成左右,比預期為低。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公民黨兩個新星陳淑莊和曾國豐都有突出的表現,前者力挫自由黨盤據老巢多年的林文傑,後者空降左派的大本營大埔墟,全無參政經驗,而對手是立法會議員李國英,也可勇奪一千一百六十二票,可謂雖敗猶榮。

  社民連當選的六個區議員,有五人是現任議員,但麥國風以新人姿態輕鬆勝出,而古桂耀也力壓民建聯的姜淑敏,成績較上次補選為佳,只是老牌區議員陳昌卻不幸落敗。值得注意的是,社民連很多藉藉無名敢於挑戰民建聯以免他們自動當選的候選人雖然落敗,但得票率也達三成左右,予對手不無威脅,若能紮根地區,又有足夠資源支援,將來未嘗不是一股不可忽略的政治力量。

  今次選舉結果,說明了幾個問題,值得各個政黨、從政人士和特區政府深切反省,認真檢討。

投票人數創紀錄

  第一,今屆區議會選舉明顯缺乏政治議題。七一效應不再,投票率雖然由上屆的百分之四十四點一,下跌至百分之三十八點八三,但仍較九九年的百分之三十五點八二為高,且投票人數創出歷史新高紀錄一百一十四萬八千人,比上屆多出八萬二千人,更遠比九九年的八十一萬六千人為多,說明港人並非政治冷感,公民意識相當成熟,只是區議會關注的並非單純政治爭議,民生問題更為重要,而候選人的形象更具決定性影響。

  四年前親中派大敗,主因是政府政績太差,民怨甚大,與其說人們投票支持民主派,倒不如說市民用反對票對政府和建制派表示不滿。何況支持民主和支持泛民主派是兩碼子事,如果上次借勢僥倖當選的泛民主派不紮根社區,切切實實為民眾服務,也會為市民唾棄。

  第二,民主最大的政治作用是制衡。在一個多元化的社會裏,民主的政治目的就是平衡社會各個力量。二○○三年政府施政失誤,經濟低迷,怨聲載道,反對派自然聲勢大振,現在經濟已經全面復甦,失業率跌至百分之三點九,政府又改朝換代,市民雖不一定全面支持政府施政,卻肯定不會大力反對,因此再以政治單一議題動員民眾,肯定不能發揮預計的政治效果。

  第三,回歸十年,香港的經濟和社會結構都出現了重大轉變,民心也隨之而急劇變化,如果政黨抱殘守缺,一定會脫離群眾,最終為市民大眾拋棄。新移民大增是一個顯著的變化,年輕的一代冒起是另一個不可忽視的現象。香港社會問題複雜多端,再不能以民主作為單一議題解決一切,無論經濟、房屋,醫療、教育、環保、社會福利以至家庭危機和人口老化問題,都需要以新思維提出新方案解決。

最大失誤政黨老化

  民主黨最大的失誤,就是政黨老化,人才凋零,加上私人宿怨和政黨利益凌駕整體政治利益之上,所謂泛民主派協調有名無實,形同虛設,甚至黨同異伐,出現民主黨全面杯葛社民連、排斥弱勢黨派的現象,予人一盤散沙、毫不團結的印象,又豈能號召群眾支持?

  李永達接受《南華早報》訪問時,將競選失敗歸咎對手財雄勢大,埋怨人家資源充足,因此可以建立龐大有力的拉票網絡,但這些都不是新鮮事物,早已行之經年,何況即使爭取全面普選以後,情況也是一樣,民主黨一樣要面對,如今不反躬自問,單一民主議題不能打動選民,搞民生又無心無力,拉票又不夠人家落力貼身,落敗實屬必然,豈能推諉責任?事實上,民建聯展現的是專業政治,泛民卻仍然停留在業餘階段,豈能不敗?

  民主黨還忽視了年輕一代的力量,所謂第二梯隊,其實亦已是四十出頭的中年,也予人過氣的感覺,難免與市民大眾的期望出現重大落差。須知道,回歸十年,政壇來來去去都是那些面孔,政局卻原地踏步,大家都有求變的心態。求變就需要新的動力,因此民建聯得以大捷,今屆敢於大量起用新人可說是致勝的主要秘訣。證諸各黨派的戰果,民建聯和民主黨三十歲或以下的候選人皆有五成半成功率,民協也有四成三,說明新人多能勝出,即使落敗,也取得高得票率,可見廣大選民支持的候選人,不一定以政治傾向為主要考慮,年輕有為、活力幹勁也是大家渴求的素質。

  由是觀之,現任立法會議員實在不該參選區議會,應把機會讓予新人,提拔更多人才。

  歷史真的會開玩笑,四年前的選舉目的是踢走保皇黨,因此任何掛上「民主」招牌的人都會輕易當選,想不到時移世易,今年的主題卻諷刺地變成趕走「反對派」了。何秀蘭、涂謹申等今次知難而退,可說有自知之明,也說明做區議員不是每一個人的一杯荼。今次泛民協調無條件厚待現任區議員,其實沒有道理,因為應該能者居之,更應效法立法會補選的做法,通過預選選拔合適人材,結果一定會比現時的局面為佳。

  政治是治理眾人之事,民心所向決定一切,要求民主而昧於民情,不知所向,又豈能成就大業?



 
文章編號: 200711233910043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16 ----------

 

信報財經新聞
P49  |  副刊專欄  |  琉璃火  |  By 徐詠璇
2007-11-23

輸在「民主」?

  為民主黨而痛。

  在泛民盤點傷敗之時,誰說的—民主就是這樣,有輸有贏,不一定保證叫民主的便一定贏,由選民決定更替。

  說得好。至少中聯辦和中央聽了會十分放心,由這次區選民建聯大勝看來,選舉以至普選也未必那麼可怕,民心也不一定反政府。

  但「民主」,反而怪怪的,很多矛盾。譬如,分析挫敗原因時,有指是缺乏領袖人物,不能一呼百應,但也有指是「大老文化」,總是那幾個頭面人物指指點點,搞不好還要搬陳方安生出來。

  民建聯那邊,過去幾年,一條心,一把聲音。齊整清晰,不會「面目模糊」。

  泛民這邊,天天自己「插」自己,非常自由、肆無忌憚的互相傾軋。遊行,同志帶頭—不是不可,但意義何在?有些水平不夠、操守不高的,卻又可以因為喊幾句民主,而擠在帶頭行列,這叫包容、百花齊放,抑或是貪圖他們的議員席位?

  聲稱學習美國Primary的初選,陳方安生勝了勞永樂,主持的大阿姐劉慧卿卻要嘴藐藐的說陳太不代表泛民。名為自由民主,實際上是一盤散沙,卒之連道德高地也砸了。

  「四十世代,重新啟航」—多名民主黨第二梯隊區選落敗,速速召開記者會,聲明會繼續留在地區工作。這些四十歲以上的民主黨黨員說:「選舉是一剎那的事,民主運動才是一生,大家要堅持下去。」好!壯烈得令人感動。今天輸得起,明日捲土重來。

  總勝過這裏那裏投訴選舉犯規。

  為民主黨而痛,因為白鴿黨曾經代表香港的價值。像香港電台一樣,它曾是金漆招牌,代表正氣正義,但今天已褪色。不是香港人市儈只看北大人的奶水,而是單單大喊要有投票權要普選已不夠。大家敬重李柱銘、司徒華,但他們已不能代表今日社會的所有期望。

  棺材放在面前:究竟一直的理想,是個人虛榮抑或真正抱負?泛民人能否顯示更大智慧與更高道德境界?「民主」是否真的可以引領香港闖新境界?翹首以待!



 
文章編號: 200711233910132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17 ----------

 

生活區報 (香港經濟日報) - 港島中西南
004  |  區議會選舉  |  By 黃凱瑩
2007-11-23

馮煒光先跟進南交通

  區選結束,自然有人歡喜有人愁。但無論是勝出者,還是落選者,亦已收拾心情,部署未來地區工作大計。

  去屆區選,挾七一效應,民主派候選人紛紛報捷,但民主黨的馮煒光卻在海怡半島敗給尋求連任的獨立人士林啟暉。4年後的今天,當民主旗號不再飄揚時,馮卻以328票之差,擊敗同是尋求連任的獨立人士羅錦洪,馮形容今次勝利:「彌足珍貴」。

無礙障社區 加快實現

  「這證明默默耕耘是可以成功的,並非只靠效應。」馮得悉自己當選後,坦言賽果有少少預料之中,並感謝同事幫忙。

  馮煒光稱,進入議會後,將率先處理4個議題,包括地鐵南的進度、出入口位置;南區空氣問題;未有地鐵前,南區的交通安排;以及加快實現無礙障社區,「另外,我亦希望可以改善利南道,防止有人賽車;有海怡小朋友亦向我說,希望未來等校巴時,不用再吸二手煙。」

明年立會選舉 暫不談

  早前,有報道指馮煒光有意參選立法會港島區補選,但最終放棄;問到明年立會選舉,會否出選時,馮稱現在不是適當時候討論事件,而且在區選只贏1,700多票,其實不算很多。

  再接再厲的還有民建聯的李均頤。對上兩屆李於銅鑼灣選區敗給民主黨的謝永齡,今次則在灣仔大佛口勝出,更獲其黨副主席劉江華點名稱讚,指她過去1年分別在每周一、三與五的時間,在街頭與市民接觸,與市民形成十分緊密的關係,是次當選,是紮實的地區服務成果。

灣仔綠化 李均頤首要工作

  曾失意兩屆區議會的李均頤坦言,今次獲勝確有點吐氣揚尾的感覺,但心情還算平淡。李稱,往後的首要工作是推動灣仔區的綠化,其次是改善區內的生環境情況。另外,亦會致力向區議會爭取在盧押道以及大王東街的過路設施,以方便區內的長者及保障他們的安全。

﹏﹏﹏﹏﹏﹏﹏﹏﹏﹏﹏﹏﹏﹏﹏﹏﹏﹏

黃才立部署未來區選

  這邊廂的勝出者滿腹鴻圖大計,那邊廂的「輸家」亦已展開部署,爭取4年後的區選議席。

承認地區工作未夠好

  於南區黃竹坑敗給民主黨徐遠華的民建聯黃才立承認,地區工作做得未夠「細緻」。

  黃才立稱,「他始終較我早落區工作,而且亦是全職,地區網絡確是較勝一籌。而且由於先入為主,有時即使我為街坊做事,人家也誤認我為對手。」

  但黃才立指,雖然自己落敗,但黨友麥謝巧玲於華貴勝出,為黨取得南區第一席,相信在未來的資源會較多下,黃才立已再作部署,初步傾向先照顧整個南區的需要,然後當人手充足後,再深入各地區工作。

----------------------------------

匯賢港島區 100%全勝

  今屆區選被喻為回歸後最激烈的一次,不少政團均派人競逐;其中由前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創辦的「匯賢智庫」,其政策和社區發展總監陳岳鵬和黃楚峰亦分別競逐南區和灣仔區議會議席,一試水溫。結果2人分別以462票和112票擊敗泛民對手,在港島區100%全勝。

葉太:有政績 選民必支持

  當中,以黃楚峰硬碰去屆票王李慶偉(民主黨)最為矚目。黃稱,今次選舉過程很難忘,而入議會後的首要任務,將會盡快處理大坑道的交通。

  陳岳鵬則表示,關注地鐵南移及薄扶林道一帶的交通,亦希望為南區區議會注入新動力。

  對於匯賢智庫兩名成員當選,葉太指,事前沒有抱過高的期望,畢竟他們的地方工作經驗尚淺,但最終他們雙雙勝出,葉太認為,全因他們過去幾個月來的努力,亦證明選民是理性的。誰人肯實幹、有政績,誰就會得到選民的支持。

----------------------------------

中西區議席 逾八成連任

  中西區區議會共有15個民選議席,扣除其中4區的原區議員不再參選外,11個有9個連任成功,比率超過八成。

  雖然民主黨今屆兵敗如山倒,但該黨在中西區的成績表卻是「100%全勝」,派出6人參選,6人全部當選,包括5名現任區議員,及於水街勝出的黃堅成。但其餘泛民候選者則全部落選,其中在半山東選區的議席,近兩屆均是泛民的囊中物,由郭家麒奪得,今屆郭不再參選,派出助手阮陳淑怡競逐,結果以273票之差,輸給獨立人士張翼雄。

  以往中西區由民主派當道的情況將作改寫,明年區議會內,親中陣營所獲的議席(8席)將超過泛民派(7席)。

  民主黨中西區黨團召集人甘乃威稱,從今次結果,可看到選民重視民生政績多於政治取向,亦正因此,民主黨在中西區才能在如此大風浪下仍能保住議席。甘坦承,由於資源不足,只靠現任區議員協助其他泛民候選人,未能支持新區開拓,加上對手明顯針對性的部署,所以現有結果屬正常。

  甘指,為回應選民對民生的訴求,將改變以往較重議會工作的模式,改為做更多地區工作。

 
文章編號: 200711239150002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18 ----------


慧科訊業有限公司 查詢請電: (852) 2948 3888 電郵速遞: [email protected] 網址: http://www.wisers.com
慧科訊業有限公司(2008)。版權所有,翻印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