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壹週刊 A066 | 時事 | 壹號頭條 |
2007-11-22 |
14K勝和血拼元朗選區 區議會選舉現已塵埃落定,但要數選戰期間氣氛最兇險和激烈,則非元朗區莫屬。 除了激烈拉票戰外,助選團成員古強華,更被蒙面刀客按地狂斬,右手食指也被斬斷。 多年來元朗區的任何選舉,也離不開腥風血雨,甚至黑幫晒馬對峙的局面,當中因為政治、經濟、黑道利益互相糾纏,形成一個極之複雜的鬥爭關係網絡。 各路黑道大哥,也在選舉前匆匆回港,令選舉形勢更形兇險。 元朗教父戴權和梁福元的師徒關係分裂,亦是元朗區內各勢力展開八年抗戰的根源。 梁福元本是元朗教父戴權扶持的人,但由八年前梁福元欲另闢天下那一刻開始,元朗區的激烈鬥爭便未曾停過。 週日區議會選舉,梁福元帶領拍檔何潤發,出戰由戴權支持的另兩名候選人,黃柏仁和林添福。 政治上,鄉事委員會和區議會,成了戴、梁兩系人馬多年來兵家必爭之地,以奪取該區的最大影響力。經濟上,新界土地隨發展愈形值錢,發展商收地帶出的利益,更使各方不容有失。而黑道上,14K和勝和在元朗對決多年,大家也都企圖分別攀附政治關係,將對方趕出元朗。 黑道大哥回港 在臨近區議會選舉之際,無人不知的元朗猛人四眼細,離境八年後,突然於九月尾高調回港與警方約談,然後開始幫梁福元助陣。藉兒子的婚宴,四眼細以高姿態現身,並在二百多名警員的重重包圍下,振臂高呼:「影啦,影我相啦。」如此高調,無非要告訴元朗區所有村長,他四眼細回來力撐梁福元。 回港現身撐場的江湖大哥,也不止四眼細一方,上月尾,曾在荃灣區叱風雲的江湖猛人雙鷹青,亦突然悄悄回港,並於上週四到法庭應訊,現以四萬元保釋外出。○○年警方全力打擊荃灣勝和時,他當時剛巧離境至深圳發展,並一直低調經營茶餐廳。 雙鷹青九十年代尾時,曾帶人入元朗一帶開拓,且與不少鄉紳打好關係,地理上荃灣亦接近元朗,隨時可增援,故一直被視為元朗的重要外援。此番各路大哥分別回港,江湖於是也另外盛傳,14K和勝和將在區議會選舉的時空背景下,意圖各撐一方展開埋牙肉搏。 元朗利益不容有失 一直作為梁福元「知心好友」的四眼細全力出擊,除了高調現身外,於週日更穿起助選背心,在元朗塘頭埔村親身落場為梁福元拉票。及至看見梁福元身後的記者採訪,並把他攝入鏡頭後,即時向梁大發脾氣:「你黐線o架,帶記者!」 14K和勝和在元朗區交戰經年,在四眼細離開後,各項利益也逐漸被勝和蠶食,其中合益路一帶的酒吧,桑拿,及附近的天光墟菜市場等,更早已是勝和的天下。 這一週以來,元朗區議會選舉如火如荼進行。面對如此風起雲湧之時,對方重量級人馬四眼細又回港,元朗教父戴權卻氣定神閒,週日他駕車回家遇到記者採訪,即老練地說,不論誰當選,他也會支持,更不忘補充一句,「只要係真正替居民做事就得啦,但搞到斬人及黑社會介入就唔好囉,我都希望警方盡快拉到真兇。」 六刀狂劈村長 戴權口中的血案,正是自己一系的助選團成員被斬,上週四晚上九時四十分,五十九歲的元朗崇正新村村長古強華,在元朗西菁街酒樓與鄉紳打完雀局後,返家途中被兩名蒙面刀手從後襲擊,他被刀手按地連劈六刀,右手食指更被當場斬斷。 古強華是區議會候選人黃柏仁和林添福的助選團成員,正值與梁福元及何潤發激烈爭票,由於是村長的關係,他也影響到村內九百票的投票意慾。殺手在選舉前向他開刀,以致有些人估計用意是震懾其他村村長和村民。 對手的助選成員被斬,梁福元及何潤發卻估計斬人事件純屬個人仇怨,何潤發更猜測說,古或者與人涉及金錢糾紛,所以才惹禍上身。不過記者到崇正新村採訪時,村民均異口同聲說,古為人不煙不酒不賭,家族背景也很正派,其大哥是退休中學副校長,二哥古健華是已退休前高級警司,兩名弟弟也分別任職警界。 「我一個仔做入境處,一個仔做救護員,一家人生活正正常常,話我同人有金錢糾紛,分明想屈我……」古強華太太極之不滿地反駁傳聞。 根據地最後一戰 風風雨雨當中,週日選舉也終於有了結果,梁福元結果以二百票之差擊敗黃柏仁,但梁福元的拍檔何潤發卻輸給了另一對手林添福,雙方均各得一席。 「梁福元真係唔輸得o架,今年年頭十八鄉鄉事委員會選舉佢已經輸主席個位,今次如果輸埋區議會選舉,就冇晒影響力o架啦!」元朗鄉紳何伯透露,由於鄉事委主席自動成為區議員,年頭梁福元一輸就是兩席,故必須透過區選奪回一個區議員議席,最好拍檔何潤發也能當選,以加強自己影響力。 「十八鄉南北剛好由東至西,以半月形包圍元朗市,十八鄉個位置好關鍵,元朗市及近郊的發展,或地產商要入來收地起樓,鄉事委員會都可以影響決策甚至反對,阻阻你都夠煩啦!」鄉紳何伯表示,今屆鄉委會主席被戴權人馬奪得,戴權一方也欲阻截梁福元等人進入區議會,以一鋪清除梁福元在區內所有根據地。 本是同根生 元朗今日各方對峙的勢力,其實九九年以前全屬戴權門下。其中風雲人物梁福元,以前是大棠村一名村長,經戴權多年扶持,因丁屋發展等,逐漸成為有影響力的人物。「以前佢仲有大陸搞酒店,經常招呼一班村長上去吃喝玩樂,由於漸多人支持,開始有心在元朗政壇爭取更大影響力,佢以前仲戴叔前權叔後尊稱戴權,但後來卻想自行發展。」鄉紳何伯說。 而四眼細過往也一直靠戴權扶持,多年來更為戴權包辦「吹雞」助選活動,可謂幫戴家奔走多年。其後四眼細因為和梁福元甚談得攏,也有心幫梁福元在政壇上更上一層樓,故九九年與戴家商討選舉大計時,主動推薦梁福元當十八鄉鄉事委員會副主席,殊不知當場翻收場。「當時有人稱四眼細不過幫戴家做事,卻不自量力和戴家討價還價。」 雙方就此決裂,其後有人引入勝和勢力與14K對抗,當年選舉期間,元朗發生連串暴力事件和晒馬行動,最後當屆的十八鄉事委正副主席,仍由戴權及其同系人馬獲得,而四眼細亦被警方找尋查問,他卻剛巧離境往深圳發展,八年來一直遙控元朗事務。 兩派輪流做庄 至○三年鄉事委選舉時,聲稱年事已高的戴權,仍扶持親信去對撼梁福元的競爭,但戴支持的曾馬明,當年以一票之微敗給梁福元,梁福元也終於如願以償坐上主席之位。「當時人心思變,加上經濟又唔好,沒有收地利益帶給村民好處,所以一班村長都改為捧梁福元上場,希望有改變。」鄉紳何伯指出,戴系當時失勢,加上戴權支持的曾馬明又不幸於一年後車禍死亡,且戴家的生意當時亦見困境,令戴權平添很大壓力。 梁福元上位後,一些村長卻指他無法與地產發展商打好關係,而人際關係亦麻麻,當初推他上位的願望也落空,故引起愈來愈多人微言。「戴權一系於是乘勢再起,今屆選舉,在村長支持下,程振明和林照權重奪十八鄉鄉事委員會正副主席之位,梁福元終於要讓位。」 遠在深圳的四眼細,得知好友梁福元在元朗區告急,倘若連區議會一戰也失手,就連最後的根據地也喪失時,對自己和梁福元都大為不妙,故與律師商討後,主動回港找警方約談。 「區議會選舉係前哨戰,有傳鄧兆棠今屆唔會再做元朗區議會主席,兩方勢力都想取而代之,區議會主席選舉,由各議員推選時,想必仲有一番激烈拉票戰。」何伯嘆言,元朗勢力多年來不斷風水輪流轉,鬥爭也看不到會有平息的一天。 元朗教父 戴權號稱元朗教父,因他很早已植根元朗,一九五○年,他與兄長戴均成立均來集團,從事運輸、酒樓及投資物業,並透過和原居民協商的方式,購入大批元朗農地,之後從事地產生意,獲利甚豐,全盛時期,元朗市大馬路的鋪位,有一半屬戴氏家族所擁有。至九三年均來上市,高峰期的戴權身家約有三十多億。 另方面,戴權的政治生涯,初頭也頗一帆風順,如歷任十八鄉委會主席凡三十年,九七回歸後,又成為廣東政協委員等,至九九年的一屆十八鄉鄉事委員會主席選舉,他雖然順利當選,但因涉及賄選,曾被廉署邀請協助調查。 至○三年頭,均來集團爆出財務不穩,旗下的多個屯門及元朗區樓盤,陸續被債權銀行接管,而均來集團的上市地位最後也被除掉。至○三年的一屆十八鄉鄉事委員會主席選舉,戴權以年事已高為由,不再競逐,轉而幕後支持親信出戰,繼續發揮元朗教父的本色。 元朗農地值錢 元朗的村代表、鄉事委員會及區議會選舉,均見鄉紳及政客爭崩頭的情況,其實亦是利益之爭,因村代表(即村長)有權證明村民是否擁有丁權的資格。而村長、鄉委會委員及區議員在土地發展上,能比局外人更快獲得最新的資訊,或在政府諮詢地區人士時,左右有關土地發展的決議。 在元朗有做開農地買賣的地產代理透露,區內的各類議員及村長,其名下多涉及有關地產項目的公司,這正好方便他們能提早落釘在政府的收地項目上,或替大地產發展商做中間人向村民收地。「原本係農地牛潭尾葡萄園及Yoho Town都大賣,元朗樓市及地產未來一定向好,屆時班村長及議員就大把搵銀機會,因為很多祖堂地涉及幾戶至幾百戶村民利益,地產發展商必定要搵當地村長或有勢力鄉紳去做中間人傾收購,現時農地平均呎價二百至七百元,即使加埋補地價及建築成本,地產發展商仲大把水位,一定唔會慳中間人份錢。」 |
|
文章編號: 200711221120085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1 ---------- |
信報財經新聞 P13 | 中港評論 | 尋找香港 | By 潘潔 |
2007-11-22 |
哀兵「不必敗」 回歸後的第三次區議會選舉結束,泛民陣營元氣大傷而民建聯大獲全勝。今次區議會選舉對雙方陣營都關係重大,是因這是近期一系列選舉的序幕。 十天後,港島立法會補選就要舉行;過了明年元旦,新一屆港區人大推選就會展開;到了初夏,立法會選舉就會開鑼。所以區議會的選情關係重大是不言而喻。事實上,區議會選舉結果很可能引起一系列骨牌效應,引起接踵而來的政局變化。 選民無事懶投票 俗語說,兵敗如山倒,但這句話套用在香港特殊政治背景則並不一定合適。從港人過往投票習慣觀察,選民往往抱制衡的目的投票。當政府管治乏力的時候,當民主、自由似乎受到壓制的時候,選民往往顯得積極,希望將反對派送入議會,以便形成抗衡力量。選舉期是否出現社會重大事件,是而影響投票意欲。九九年區議會選舉只有百分之三十五的投票率,而○三年則飆升至四十四,就是《基本法》二十三條立法事件的催票效應所致。 從這個角度看,十天後的立法會補選很可能會出現高投票率。今次泛民大敗很可能引起選民的警覺,支持民主而在今次選舉中作壁上觀的選民,很可能沒有預料民建聯會在選舉中一支獨秀。所以「泛民大敗」本身會成為投票催化劑,令港島區的選民積極投入選戰。本來,港島區的選民中產居多,如今經濟暢旺、就業樂觀,陳太、葉太之間的「民主對決」無法具有說服力。但出現了民建聯的大勝情況就急轉直下,「對決」變得可信了。 陳太若然以高票晉身立法會,則泛民陣營有望出現新的轉機。眾所周知,回歸初五年,由民主黨引領的泛民陣營就頻頻露出疲態。雖然在九九年區議會選舉民主派仍勝建制派,但得票率則下降。到了二○○○年立法會選舉,民主黨無法統領泛民陣營已經變得非常明顯。 陳太許勝不許敗 但就在此期間四十五條關注組崛起,○四年立法會選舉四十五條關注組成員悉數晉身立法會,為泛民注入了新血。其後四十五條關注組蛻變為公民黨,成為泛民的當然領袖,起到了整合、凝聚泛民陣營的作用。如果往事還具有某種參考價值的話,那麼,目前銳氣大挫、面臨解體的泛民陣營就如當年,很需要具有德高望重的魅力領袖,來團結泛民陣營,重振泛民旗鼓,在一片廢墟上建設一個新的泛民陣營。陳太若然以高票補選成功,那麼她在明年立法會選舉中的告捷則幾乎沒有懸念。那麼她是否可能扮演類似當年余若薇、梁家傑扮演的角色,很值得觀察。 所以,區議會選舉很可能只是香港新時期一系列政局演變的開始。區議會選舉導致泛民陣營陷入全面危機,但危機中也必然醞釀轉機,甚至可能導致泛民陣營的全面路線調整。公民黨在入主泛民陣營後,就促使其他泛民政黨、各界友好參與選委會選舉、特首選舉,顯示公民黨主陣後的策略更新,一度給泛民陣營帶來新的民望和氣象。陳太若晉身立法會並入主泛民,是否會觸發新一輪的路線調整和策略更新,也不是不可能的。當然,這也考驗陳太本人的政治意欲、她駕馭各山頭的能力,以及陳太究竟能在選舉中獲得多高的民意等各種因素,目前尚言之過早。 自由黨岌岌可危 在建制陣營中,立法會港島補選結果反而變得不再生死攸關。葉劉淑儀即便輸了,大可明年選個比較合適的地區東山再起。反而自由黨進一步泡沫化的趨勢似乎呼之欲出。自由黨在今次的選舉中,得票率竟然與成立不到兩年的公民黨相若,而山頂的橋頭堡更被對方成功搶奪。如果沒有政府委任的「安慰獎」,自由黨地區樁腳將可能進一步萎縮。 當然,只要立法會功能組別繼續存在,自由黨依然有生存的空間,但其在立法會第三大黨的地位明年還能否維持則很難預料。坊間有建議說,民建聯應該合併自由黨,以壯大自己的力量。這個建議看起來合情合理,但其實對今天的民建聯來說可能得不償失。無他,從理念到社會基礎,自由黨與民建聯格格不入。倒是很快被媒體歸類為建制派的匯賢智庫讓人刮目,其年輕朝氣,是值得考慮吸納的對象。 不過,以目前民建聯的氣勢,鞏固選舉成果、凝聚士氣再戰立法會恐怕是當務之急。況且,維持一個核心堅固、外圍鬆散的泛建制聯盟,也許更能體現選舉策略的靈活性。 明年初舉行的港區人大選舉雖然是少數人的遊戲,但因香港政治與北京的動態息息相關,也可能牽動港人的心情。推選結果是否有更多的新面孔,甚至哪類新面孔被納入統戰行列,將會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作為習近平掌管香港事務後的第一件大事,選舉很可能被看成中央對港取態的風向標,會間接地影響港人接下來的投票取態。 區議會選舉結束了,但新的政治互動正在醞釀之中。坐穩了,如果接下來的政情發展出人意表,別太吃驚。 |
|
文章編號: 200711223910099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2 ---------- |
文匯報 A18 | 文匯論壇 | 香江透視 | By 周八駿 |
2007-11-22 |
香港政治的根基 第三屆區議會選舉結果反映香港居民對2012年雙普選的訴求不如「民主派」所期盼的熱烈。這是比較中肯的分析。亦即是說,「民主派」的政治主張已經與香港大多數居民的願望脫節。這反映了誰代表香港的整體利益和根本利益,誰堅持以香港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為前提和基礎來推動香港民主政制不斷發展,誰能妥善把握香港與國家主體經濟一體化跟兩地政治體制差異之間的矛盾,誰就能主導香港政治。 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三屆區議會選舉結果,促使我思考一個問題:什麼是香港政治的根基? 這不是新問題。早在20多年前港英政府匆匆推行代議政制、催生香港社會政治化時,便在實際上被提了出來。回歸10年,香港政治風風雨雨,一再把這個問題擺到香港社會面前。 關於這一個問題,在原則上是明確的,這就是:嚴格遵循《基本法》規定,香港政治應當建基於或根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根本利益和整體利益。 問題在於,這是一個原則性答案。涉及香港政治的具體層次或領域,遇上比較複雜的實際情況,如何理解和貫徹上述原則便出現分歧和爭議。 區選候選人須為社區居民謀利益 譬如,就香港建制選舉而言,在長時間裏,人們都以為立法機關選舉以全香港社會的公共議題為焦點,區域組織選舉以所在地區或社區的議題為焦點;爭取立法會議席,需要具備關於香港的宏觀視野、與香港社會各階層建立廣泛的聯繫、代表盡可能多的香港居民的利益,而爭取區議會議席,力點則是替所在地區或社區居民謀利益。 2003年11月23日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二屆區議會選舉結果,以所謂「七一效應」改變了上述成見——香港居民即使對於區議會選舉也重視關乎香港整體和全局的重大政治議題。這一次,剛於2007年11月18日進行的第三屆區議會選舉結果,又一次說明,上述成見早已與香港政治現實脫節了。 誠然,在區議會選舉中,政治團體或獨立候選人的地區工作仍是重要的。何秀蘭女士是一位在全香港具知名度的「民主派」人士,作為區議員過去4年在其所在觀龍區卻荒廢地區工作,使她在今次選舉前不得不自動退出。然而,在我所居住的地區,同樣是「民主派」背景的一位上屆競選失敗的候選人,過去4年堅持為地區做實事,今屆戰勝了另一位以獨立人士身份競逐連任者。 區議會選舉結果引發的思考 多個評論把民建聯在今屆取得重大勝利,歸因於該政治團體多年來扎扎實實的地區工作。然而,同樣是多年來持之以恆地開展地區工作的民協,卻慘遭「滑鐵瀘」。這又是為什麼? 「民主派」政治團體的領袖人物在選舉剛結束時發表的意見,把得失的主要因素歸於財政和人力資源。然而,為什麼民建聯能夠擁有比較豐沛的財政資源,並且在過去一、兩年其成員數目迅速增加,如今已超過一萬人? 「民主派」領袖人物在鼓動陳方安生女士代表「民主派」競逐第三屆立法會香港島選區的一個議席補選時,對「陳太效應」是寄以厚望的。然而,事與願違。這又是為什麼? 區議會政治化趨勢進一步加強 有一類評論認為,第三屆區議會選舉結果反映香港居民對2012年雙普選的訴求不如「民主派」所期盼的熱烈。這是比較中肯的分析。亦即是說,「民主派」的政治主張已經與香港大多數居民的願望脫節。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上,第三屆區議會選舉儘管仍然是區域組織選舉,卻是又一次折射香港政治生態變化,又一次反映香港居民關注全局性、根本性議題。也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上,關於第三屆區議會選舉對於2008年第四屆立法會選舉具啟示的說法才能成立。 以2003年第二屆區議會選舉為始點,區議員政黨化、區議會政治化已然形成不可逆轉的趨勢。2007年第三屆區議會選舉標誌區議員政黨化、區議會政治化趨勢進一步加強。 儘管區議員職責按章程未變,但是政治團體卻把掌握區議員人數及其地區分佈作為建立並擴展其社會基礎和政治力量的重要環節;而且,開始經由控制區議會多數來利用區議會通過若干政治性動議或宣言。換言之,區議員單獨看職能依然,總體看卻已成政治團體開展政治鬥爭的載體;區議會功能按章程看依然,卻已被政治團體控制多數而逐步政治工具化。 另一方面,區議會與立法會之間的聯繫,以政治團體為媒介,將會越來越密切。政治團體將愈益把區議會選舉與立法會選舉相結合。香港居民的地區視野和全局視野也將愈益緊密地相結合。於是,《基本法》關於香港政治的根基的原則性規定,就既需要也可能被嚴格地貫徹落實。 誰代表香港的整體利益和根本利益,誰堅持以香港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為前提和基礎來推動香港民主政制不斷發展,誰能妥善把握香港與國家主體經濟一體化跟兩地政治體制差異之間的矛盾,誰就能主導香港政治。 |
|
文章編號: 200711220050094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3 ---------- |
香港商報 B04 | 商報論壇 | 眾議園 | By 金屏礎 |
2007-11-22 |
選民在變政黨不能不變 11月18日的區議會選舉,揭開了香港政治版圖的新一頁。 對於所有政黨,這都是一個深刻的啟示和教訓。選舉顯示了兩個特點: 一、區議會新生力量冒起,年輕的專業人士受到選民的支持。懶惰的熟面孔被選民揚棄。選民希望區議員對於整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地區設施管理、地區規劃都有明顯的提高。 二、紮根地區的實幹人士大豐收,得到選民的愛戴和支持。 懶將軍被洶汰 有一些政黨,仍然抱六四黃金定律的老黃曆,以為只要叫一些反對政府的口號,叫一下民主的口號,就有很多選票掉下來。這一次選舉說明:白鴿神話奇不靈驗,六對四比率被打破。 港島選區一直是「民主派」佔優勢,民主黨靠幾個政治明星,平日不做地區工作,今次這種局面開始扭轉了。民建聯和自由黨在香港島選區得到的票源五萬六千張,民主黨和公民黨合得五萬張,若包括隱蔽性獨立候選人所取得的兩萬多票,反對派更加少。 全港計,民建聯1999年得票十九萬,2003年得票二十四萬,2007年得票二十九萬三千,「民主派」三個黨今次加起來總票數三十一萬。 民協馮檢基四年來被綑綁在「泛民」的戰車上,深刻地明白激烈對抗、空頭政治、阻礙基建的路線導致「泛民」慘敗,他說:「棺材在你前面,要有危機感」。報章在半個月前已經發表社論:「泛民不見棺材不流淚」,指出民主黨和公民黨完全不能反映中產階級的利益和訴求,為了貪圖更容易拉到選票,極力主張最低工資制立法,破壞自由經濟,走向民粹主義,不懂得政黨多元化、多階層化的競選策略。 不少電台聽眾打電話,批評反對派太強調政治對抗,不但無助於達成共識,更不利於向北京爭取早日普選。李永達指出,很多地區的頭頭十分懶惰,做了懶將軍。 年輕專業受歡迎 李柱銘曾經揚言:「左派的候選人和選民年紀比較大,時間在我們一邊,因為年輕人站在我們這一邊,隨時間的過去,新登記選民和投票率上升,我們一定贏得勝利。」二十年已經過去,民主黨仍然由那些大佬壟斷黨務,第二梯隊仍然不能接班。民主黨仍然依靠大狀當明星,空降到每一個選區。他們的話題仍然是政治抗爭,不考慮香港的經濟和民生,僵化得很。 時代進步了,反對黨卻不肯進步。二十年來,選民不斷增加,2007年區議會選舉選民增加了八萬,民建聯取得了五萬,反對派取得了三萬,形成了五對三的局勢,這說明反對派開拓票源無心也無力。形勢說明,年輕的選民增加,並不代表選民會傾向「民主派」,而是投給建制派,因為建制派擁有一批年輕的專業候選人。 反對派仍然不肯查找不足,診斷缺點。他們強調客觀,強調非戰之罪,認為其中最大一個理由,就是對方資源太多了,自己資源嚴重不足。難道何秀蘭在觀龍選區當選區議員,四年來不知所終,選民找她,四年都找不到,結果要找落選的葉國謙,這是資源不足的問題嗎? 反對派策略錯誤 反對派在區議會選舉前夕,知道各個選區的選民對議員過去四年的工作表現怨言很多,立即故技重施,大叫民主告急。為了欺騙選民,指區議會選舉氣氛不熱烈,散播了「左派蓄意冷凍選舉氣氛」的怪論。事實並非如此。 在區議會選舉之前的一個多月,反對派不是全力宣傳區議會選舉,而是全力催谷2012年普選,全力宣傳香港島的立法會補選,人力物力都集中在陳方安生身上,以為香港島補選的政治話題可以帶動區議會選舉,只要政治牌打響,地區就會有選票,結果把宣傳的焦點搞歪了,弄致地區缺乏資源和人手。區議會選舉氣氛上不去,是反對派咎由自取。 選舉證明,陳方安生走遍港九新界的票站站台,並沒能幫助「泛民」候選人拉票。恰恰相反,她的藍血貴族形象,使「泛民」更加遠離基層群眾,脫離經濟民生。選舉的結果:選票大減,是最好的說明。 把政治議題作為區議會選舉的主題,這是李柱銘、何俊仁這些「大佬」的策略錯誤。根據民意調查,82%的選民不接受這種策略。相反,建制派候選人在地區全力宣傳,把氣氛搞上去,投票率達到38%,比1999年之前的任何一屆都高。最好的例子,就是大嶼山選區、港島南區投票率紛紛上升。 政黨應與時俱進 對於民建聯,這次選舉也有深刻的啟示。 一直以來,民建聯的政治明星很少,老面孔較多。上層不肯放手讓年輕人發揮,覺得他們經驗不足,未夠成熟。2003年的慘敗,使民建聯失去很多議席,檢討之下,發現凡是失去議席的,都是平時重視應酬,重視出席各種儀式、較少接觸居民的暮氣議員。他們痛定思痛,決定加強地區工作,好好監督議員,全力培養年輕接班人,吸納社會精英,改革內部架構,加強管理,發展黨員,內強質素,外樹形象,並把接班人放在地區鍛煉,準備四年後的選舉。今年選舉的成績恰好證明,過去輕視年輕專業人士是不恰當的,只有培植專業人士,才能提高政黨的質素,改變民建聯的形象。闖出這一條路並不容易,民建聯的支持者期待,明年的立法會選舉,民建聯有更多年輕專業的候選人。 選民已經成熟了,政黨應該與時俱進,適應選民更高的要求。選民在變,政黨不改變不行,這是本次區議會選舉釋放的強烈信息。 |
|
文章編號: 200711220010056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4 ---------- |
東方日報 A29 | 港聞 |
2007-11-22 |
民主黨內訌次梯隊晒馬 泛民主派在區議會選舉中大敗,除激化泛民內訌外,大輸家民主黨內部亦出現矛盾和互相指罵。幾近全軍覆沒的民主黨第二梯隊黨員,昨日突然開記者會「晒馬」,埋怨黨中央對他們的參選缺乏支援,又指若黨高層仍繼續以保守思維因循苟且,民主黨遲早會灰飛煙滅。民主黨主席何俊仁則回應說,黨員沒有理會黨中央一年前提出的選舉危機預警。 十二名民主黨第二梯隊黨員發起聯署聲明,當中包括競逐連任失敗的九龍城陳家偉、元朗張賢登、西貢林然及觀塘羅俊毅,他們表面上聲稱吸取選舉落敗的教訓,表示要重新啟航,為四年後區議會選舉做好準備,然而落敗的黨員否認他們的地區工作不夠紮實,在言語間埋怨黨中央的選舉策略和對黨員的支援不足。 欠缺財力支援不足 中常委吳永輝更直斥黨中央欠缺財力、人力和組織力方面的支援。 陳家偉指出,黨員個人策動的選舉工程零散和有限,故黨中央需要檢討今後是否應主動策動選舉工程。同樣連任失敗的西貢區資深議員林然不諱言,表示發起聯署是希望黨中央重視他們這一群四十歲的黨員,這群黨員參與民主運動十多二十年,不希望黨高層繼續用保守的思維去做事,如果仍然拒絕為今次選舉失利對症下藥,繼續因循苟且,民主黨遲早會灰飛煙滅。 民主黨將於下月十五日舉行區議會選舉檢討會,預計這是個好時機,讓第二梯隊黨員積極表達意見,主動提出改革民主黨。 曾於選舉後主動提出請辭但被挽留的黨主席何俊仁,昨日被問及第二梯隊黨員「晒馬」聯署一事時,反指有關黨員已清楚該黨資源有限,又指黨中央約在一年前,已向有意參選的黨員發出預警,提醒他們今次選舉充滿艱巨和挑戰,可惜部分黨員沒有聽勸告而掉以輕心。他強調,黨中央會盡力為落選的黨員保留地區辦事處,若叉許亦希望維持現有的地區服務。 民主黨面對選舉落敗,擔任全職議員的陳家偉、張賢登和林然將面臨失業。決定結束議員辦事處的林然表示,稍後會寄居在同區黨友的議員辦事處內繼續服務居民,並尋找旅行社工作維持生計。 連任失敗面臨失業 張賢登則表示,落選後有很多區內居民組織邀請他加盟,繼續服務居民。陳家偉最有大志,強調加入民主黨已預期有競選落敗這一天,他相信找一份工作並不困難。 民建聯今次選舉大勝,主席譚耀宗承認,工聯會在內地建立新移民網絡有助該黨拉票工作,但強調最主要是該黨「慢工出細貨」,依靠長時間的地區服務才有今次成績。 |
|
文章編號: 200711220320399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5 ---------- |
文匯報 A13 | 香港新聞 |
2007-11-22 |
劉慧卿勸反對派 勿「輸打贏要」 【本報訊】在今次區議會選舉中敗陣的反對派多個黨團,昨日藉立法會會議期間聚首商討對策,希望能夠重整旗鼓,應付明年立法會選舉一役。當多個反對派政黨把敗選責任歸咎在對手的動員力及「平價團」,又聲稱要收集證據投訴選舉不公時,前?劉慧卿指,選舉總是有起有伏,她並不認為反對派落敗是大不了的事,亦不會「輸打贏要」。 民主黨主席何俊仁說,反對派在午飯時間討論了逾半個小時,初步結論一切以港島區補選為優先,並會盡全力協助陳方安生參選,當選舉結束後,才會進行整體檢討最新形勢。 何俊仁:收集證據跟進 不過,反對派稱會針對區議會投票日當天發生一些不公平的投訴,成立一個工作小組作出跟進。民主黨立法會議員李華明指九龍東順天選區,票站內有部分工作人員公然要求選民投某候選人一票,為此特別去信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林瑞麟、選舉管理委員會主席彭鍵基、及選舉事務主任丁徐慧明。何俊仁則稱,由於有關投訴可能涉及舞弊個案,現正在各區收集證據,若有會即時跟進。他還指,對手日常所做的地區工作,是不時送禮物給居民,「令公公婆婆得到好處」。 劉慧卿:投訴須確實證據 負責統籌有關投訴工作的劉慧卿則說,任何投訴須有確實證據,不想謠言四起。「選舉總是有起有伏,一派上場,另一派會輸,在下一次選舉又會調轉。」反對派落敗可能會對他們有些刺激,令他們日後在選舉中盡力去做。她又指,選舉最終都是由市民作出決定,他們作為民意代表,如果不獲得選民接受的話,便需要離開。 社民連陳偉業服輸「投降」 社民連立法會議員陳偉業就宣告「投降」,並指從今次區議會選舉結果可見,對手的組織能力與地區團體的網絡等都很強大,相信未來10年將由建制派主導。 對反對派不斷攻擊民建聯,民建聯主席譚耀宗表示,為街坊服務是一項很長遠的工作:「街坊找到來要求協助,不論是否新來港人士,都要提供協助,亦不能夠寄望今次幫了你之後,便可以立即有人投你一票!」 他亦聽聞,有街坊指對手(反對派)一些助選團成員,數日前為候選人派單張,投票日當天又擔任票站工作人員,譚耀宗認為,任何人擁有政治立場不出為奇,亦不能阻止他們做其他工作。 |
|
文章編號: 200711220050074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6 ---------- |
太陽報 A04 | 港聞 |
2007-11-22 |
第二梯隊狂轟民主黨 乏支援致敗選太苟且必煙滅 區議會選舉大敗後,民主黨正面臨創黨以來的最大危機,黨內第二梯隊幾乎全軍覆沒,黨的司庫張賢登、地區負責人陳家偉等均面臨失業。這批成員昨日忽然召開記者會「晒馬」,他們批評黨高層繼續以保守思維因循苟且,民主黨遲早會灰飛煙滅。成員又批評民主黨對參選支援不足,民主黨主席何俊仁則反指黨員沒有理會黨中央一年前提出的選舉危機預警,雙方互斥對方勢激化內訌。 民主黨十二名第二梯隊黨員昨早發起聯署聲明,當中包括競逐連任失敗的九龍城陳家偉、元朗張賢登、西貢林然及觀塘羅俊毅,他們聲稱會吸取選舉落敗的教訓,並投入四年後區議會選舉的備戰。不過,黨員分析落敗原因時,卻否認地區工作不夠紮實,言語間更埋怨黨中央的選舉策略和對黨員的支援不足。中常委吳永輝直斥黨中央欠缺財力、人力和組織力方面的支援。 陳家偉指出,黨員個人策動的選舉工程零散和有限,故黨中央需要檢討今後是否應主動策動選舉工程。同樣連任失敗的西貢區資深議員林然不諱言,表示發起聯署是希望黨中央重視他們這一群四十歲的黨員,不希望黨高層繼續用保守的思維去做事,如繼續因循苟且,民主黨遲早會灰飛煙滅。 民主黨將於下月十五日舉行區議會選舉檢討會,預計這是個好時機,讓第二梯隊黨員會積極表達意見,主動提出改革民主黨。 對於黨內第二梯隊成員「晒馬」聯署一事,選後主動請辭主席的何俊仁透露黨中央約在一年前,已向有意參選的黨員發出預警,提醒他們今次選舉充滿艱巨和挑戰,可惜部分黨員沒有聽勸告而掉以輕心。他強調,黨中央會盡力為落選的黨員保留地區辦事處,若叉許亦希望維持現有的地區服務。 失議席即失業 然而,第二梯隊成員失了議席亦陷入失業困境,陳家偉、張賢登和林然均是全職議員,林然決定結束議員辦事處,稍後會寄居在同區黨友的議員辦事處內繼續服務居民,並尋找旅行社工作維持生計。張賢登則表示,落選後有很多區內居民組織邀請他加盟,會繼續服務居民。陳家偉則強調,加入民主黨已預期有競選落敗這一天,他相信找一份工作並不困難。 另一方面,民建聯主席譚耀宗承認選舉大勝,與工聯會在內地建立的新移民網絡,有助該黨的拉票工作,但強調最主要是該黨「慢工出細貨」,依靠長時間的地區服務,才有今次成績。 |
|
文章編號: 200711220340087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7 ---------- |
英文虎報 P18 | Opinion |
2007-11-22 |
Getting the vote out key to victory Pan-democrats need time to lick their wounds and do some soul-searching Parties are puzzling over the district council election results. Figuring out what they did right or wrong will be crucial in planning for the 2008 Legislative Council contest. Pan-democrats generally took a pasting, so they want desperately to work out what led to their defeats. But the race to learn from the just-completed contests takes on added urgency since another election looms only days ahead. The dust-up between Anson Chan Fang On-sang for the pan-democrats and Regina Ip Lau Suk-yee for the pro- government forces is a rehearsal for next September's Legco battles, not a rematch of the district council contests. But getting supporters out to vote is one thing this by-election and the district council elections have in common. While none of the parties has one of their own in the by-election, all the parties have chosen a champion. The pan- democrats crafted a special nominating process to deliver a consensus candidate. The DAB and Liberal Party employed the customary backroom bargaining. But the parties know that turnout is everything in a by-election. This time, election fatigue and, for the pan- democrats, discouragement and post- election disarray and squabbling, make turning out the vote a real challenge. The DAB did the better job of motivating supporters to go vote in council races, but the Civic Party proved surprisingly able to do the same. It got high vote totals even when it lost. It was not a one-sided rout as might be expected for a new, inexperienced party of only a few hundred members. On the other hand, the Association for Democracy and the People's Livelihood has been around for more than two decades, and while a small party too, it has a great deal of experience in district council elections and experienced members with long records of service in their neighborhoods. That Frederick Fung Kin-kee came so close to defeat has shaken the group badly. The Democratic Party has many more members and a great deal of electioneering experience too. That it lost so heavily despite the advantages of incumbency, numbers and experience has forced a real rethink upon the party leaders. Like the ADPL, the Democrats are working hard to make sure they understand the message the voters sent. That message may not be what you think. Despite lots of money, experienced members and being pro-government, the Liberal Party did not do well. So this election was not just a faceoff between well-funded pro-government parties and poor pan-democrats where resources mattered and the pro- democracy message did not take. Being pro-democracy was not enough to win. But as the Liberal Party's performance proves, being pro- government was not enough either. What made the difference? The DAB has long argued that cooperation with Beijing benefits Hong Kong. Since 1997, it has asserted that cooperation and persuasion - not confrontation and argument - with the SAR government is the way to deliver what the voters want. That message did not work well when the mainland took jobs and businesses away from Hong Kong during the early transition years, nor was it persuasive when Tung Chee-hwa piled bad decisions on top of already tough circumstances. That mainland secrecy unleashed the devastating 2003 SARS epidemic on Hong Kong completely wrecked the DAB's ``go along with the mainland for prosperity and stability'' message. But with an economy growing strongly, unemployment way down, and property values way up, all from China-linked prosperity and demand, DAB arguments looked much better. And a stock market exploding upward on the back of money pouring in from the mainland with the connivance if not the permission of mainland authorities is pretty persuasive that the DAB had the right idea that cooperation pays off. The icing on the cake? Donald Tsang Yam- kuen's commitment to increase government-paid education up to 12 years - just as the DAB had asked. Liberals opposed that and lost. With prosperity from China and three years' additional free schooling, the DAB made a persuasive case this time. But the economy and the stock market could be different by next September. Pan-democrats should be talking now about how market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reforms, competition laws, better not just more education, and a minimum wage protect us from harder times. Michael DeGolyer is a professor of the government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department at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
|
文章編號: 200711224480025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8 ---------- |
太陽報 A32 | 社論及專欄 | 紀曉嵐鐵筆 | By 柳太極 |
2007-11-22 |
不可因小勝而入歧途 香江今次區議會選舉,反對派、奸人黨大敗,親朝廷的民建聯大勝。一邊是痛哭流涕,一邊是開香檳祝賀,但這是一場小打小鬧的遊戲輸贏,對香江之政治格局和基本狀況並無影響。就在區議會選舉結束後,曾小子去了北京,向朝廷「述職」,據悉還會見到當今聖上、溫相國以及剛剛取曾大軍機而代之的習近平習大人。 由於民建聯大勝,當今聖上和朝廷大臣們定心情不錯,曾小子今次述職算是「適逢其時」也。不過,曾小子千萬不要忘乎所以,以為此次大捷他有甚麼功。曾小子這類官場中人最善「走精面」,無功搶功,有錯推錯。這類臭毛病早在聖上和朝廷諸臣洞悉之中也。 香江之區議會,是一個沒啥作用的勞什子,並非甚麼政權組織,只是口水會而已。當然,由於區議會中有不少議員乃民選產生,因此,可扮「民意代表」,在某些問題上,香江各派政治力量可藉此大打「民意戰」。然更為實際者,乃區議員有糧可出,加上各種津貼,請人開設辦事處,實報實銷,每個月有幾萬?銀子,算是一塊不大不小的肥肉,不但個人「搵到食」,自家政黨也能得到好處。因此,每屆區議會選舉總會爭到頭崩額裂也。 亂黨乘亂奪權漢奸滅漢媚外 香江區議會引入「直選」機制,是當年英夷部署撤退時的一棋子。英夷要在九七打道回府後在香江建立「民主拒共」的親英美政權,就要推行所謂「全面普選」,此所謂「還政於民」也,此所謂「將權力植根於本地人」也。而要實現「全面普選」,特別是實現立法機構的普選,就先要從基層做起,從基層「練兵」,這就是區議會選舉之由來。因此,很長時間以來,配合英夷部署起家的香江奸人黨在區議會選舉中常常佔盡上風。每當他們瘋狂鼓吹「爭取普選」、擾亂視聽、令香江社會掀起波瀾、隱約要亂之時,他們在區議會的選舉中就最能蠱惑民眾、騙取選票。十幾二十年來,此「乘亂奪權」之亂黨所為幾乎屢試不爽也。 然而,勢有起伏興衰,反對派、奸人黨「乘亂奪權」這一套不可能永遠靈光。「亂世佳人」也會變成「亂世醜婆」,選民們必厭惡之。加上「亂世醜婆」還有一個李大漢奸作「配偶」,那就醜上加醜,必被選民唾棄也。 在我紀曉嵐看來,今次區議會選舉群醜被驅之小勝,朝廷毋須看得太重,也無必要特別慶賀,更不能因此以為香江玩雙普選朝廷不必懼也。首先,區議會選舉之結果並不能改變香江回歸以來治權仍在港英餘孽之手的大格局,反對派、奸人黨在建制內仍大有力量。其次,雙普選乃為禍香江之本源,選舉結果未出,選舉過程已致亂,此夷人插手香江、以「顏色」為害中華之大毒謀也。 |
|
文章編號: 200711220340191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9 ---------- |
壹週刊 A002 | 時事 | 壹觀點22/11/2007 |
2007-11-22 |
選舉何足懼? 民建聯一洗○三年的頹氣,成為這趟區議會選舉的大贏家;非但進駐十八區的每一個區議會,六成五的當選率更是所有政黨之冠。於此可見,背負「土共」A貨標籤的民建聯還是懂得搞選舉的。果如此,北京又何須害怕兌現《基本法》的承諾,實行特首及立法會雙普選? 民建聯這趟大勝確實令人刮目相看。○三年七‧一大遊行後,在區議會選舉中,他們只得三成候選人當選;以致黨魁曾鈺成引咎辭職。以今視昔,曾鈺成說當時「沒有埋怨選民半句,只作自我檢討」。 那時曾鈺成容或輸得心悅誠服,北京可不是這樣看。民建聯慘敗後五個月,人大常委釋法,推翻了《基本法》定下在○七○八年舉行雙普選的承諾。操刀釋法的喬曉陽有這般解說: 「無論是贊成○七○八年實行普選的還是不贊成的,大家心裡都明白,香港目前出現的一些問題,不是一實行普選就能夠解決的。」你道這是什麼的棘手問題?讓喬曉陽說來,那是「普羅大眾最為關心的飯碗問題」,而這也是令中央「最憂慮、最擔心的問題」,以致非痛下決心「採取果斷措施進行釋法」不可。 大陸也邁向小康了,香港普羅大眾還有個「飯碗問題」?那當然是虛晃一招了。七‧一大遊行五十萬人上街,繼而在區議會選舉以44%的空前投票率擯走「土共」民建聯,那又何異於挑戰中央權威?在群情洶湧之下兌現承諾、落實○七○八年雙普選,誰可以擔保香港人不會擁投票箱以自重,乾脆反了?
於此可見,北京背信棄諾、拆爛污釋法,其基本出發點就是對香港人不放心,害怕七百萬人不是用一雙腳便是透過投票箱造反。為策萬全,那又焉能不祭出「最終達至雙普選」這個跑狗場的電兔,再以飯碗為幌子把《基本法》確確切切的時間表一筆勾銷? 臥薪嘗膽四年,曾鈺成對讓人民透過投票箱有個發言權,有了個新的體會。在區議會選舉前夕,他在網誌上躊躇滿志地誇誇其談:「一個公開、公平、公正的選舉,不管誰勝誰負,都是民主的勝利。這是相信民主、相信人民的基本理念。」稍不留神,不難以為那是千古罪人彭定康或「民主之父」李柱銘的獨白了。 曾鈺成是真心真意相信民主、相信人民,還是當了大贏家,便「忽然民主」,這個不好說話。可以肯定的是,歷趟爭取雙普選的行動都不見他的影。不過這也不打緊,盼來者之可追,是不是? 何不趁民建聯大勝之喜,拿同一番說話上北京,在邀功之餘,向黨和國家領導人直陳香港人是絕對信得過的?不是嗎,背負「土共」標籤的民建聯在公開、公平、公正的選舉中尚且贏得這般成績,如假包換的共產黨又何須對人民怕得要死?選舉何足懼哉? |
|
文章編號: 200711221120058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10 ---------- |
信報財經新聞 P08 | 政策政情 |
2007-11-22 |
李柱銘質疑區會候選人借官員宣傳 成功連任的民建聯油尖旺區議員鍾港武在選舉期間,將他與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的合照刊載於宣傳橫額和單張上,民主黨李柱銘【圖】昨天在立法會提出質詢,要求政府澄清候選人是否獲得授權,以及會否制訂措施防止候選人誤導公眾。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林瑞麟回應表示,行政長官及各主要官員並無參與候選人的拉票活動,任何人如認為競選宣傳品有誤導,可向選舉管理委員會投訴。此外,泛民在全力協助參與港島區補選的陳方安生拉票後,將成立「律師團」檢討今屆區選是否有候選人涉嫌違規。 林瑞麟澄清,就今屆區議會選舉及下月的立法會補選,行政長官及各主要官員並無同意任何候選人使用其圖像,以示支持,如果有候選人在未得到相關官員書面同意下使用其照片作出宣傳,有可能違法。但他補充,主要官員往往會出席不同公開活動,任何政治團體也可能會拍照留念和展示,為免誤導公眾,選舉指引要求使用者在照片下列明有關活動,讓公眾自行判斷。他強調,市民如認為有人觸犯選舉活動指引或選舉法例,可向選舉管理委員會或有關當局投訴。 除此之外,泛民亦關注到今屆區選部分涉嫌違規的行為,包括選舉當日政府以臨時招聘的「街坊」取代一向由公務員出任的票站職員,以及公民黨立法會議員梁家傑和譚香文在黃大仙龍星選區被其他助選團包圍事件。 民主黨主席何俊仁表示,泛民在陳太選舉過後將討論區選後最新形勢,並會搜集各區資料,檢討各區選舉工程是否有涉及舞弊情況,屆時會透過法律解決。但他承認,暫時未有足夠證據,不能確定會否推翻選舉結果,但政府今次以「公務員人手不足」為由,破例招聘一些街坊作為票站臨時工作人員,他認為問題嚴重,理由是未能確定有關職員的背景,可能會影響選舉的公正性。民主黨已去信當局,要求政府交代臨時職員數目,以及駐守哪些選區等問題。 民建聯主席譚耀宗亦證實,有人向他表示票站職員是臨時招聘的街坊。據他了解,一般應是由公務員兼任,不清楚有關政策是否有改動■ |
|
文章編號: 200711223910073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11 ---------- |
大公報 A10 | 港聞 |
2007-11-22 |
區選成績不自滿民建聯放眼明天 【本報訊】記者羅秉昆報道:今屆區議會選舉,民建聯有一百一十五位候選人當選,議席首次遍及全港十八個區,是歷屆成績最好的一次。不過,民建聯主席譚耀宗總結區議會選舉結果時說,不能因為一次的勝利就驕傲自滿,要不斷警惕自己,否則就會種下失敗的禍根。他表示,雖然區議會選舉的佳績對明年立法會選舉有促進作用,但後者要求更高,預計將會是一場硬仗。 反對派今屆區選慘遭「滑鐵盧」,社民連的陳偉業稱,反對派的選舉工程過去二十年都沒有改變,相反民建聯部署周密組織性強,其實只解釋了一半原因。譚耀宗昨日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民建聯今屆派出多位高學歷、年輕和有承擔的候選人出戰,普遍得到市民接受。不過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們吸收了上屆慘敗的教訓,扎實地做好地區工作:「我們沒有怨天尤人,慘敗後,就決心要做得更好。」 還有不到一年就是立法會選舉,民建聯能否將區議會選舉的佳績延續,還是未知之數。譚耀宗說,如果這麼容易就被勝利衝昏頭腦,就會種下敗果。「你以為你拿到一百一十五席就好『巴閉』?他們(反對派)都試過超過八成成功率!如果只沉醉於既有的成績,我覺得是失敗的開始。」他指出,立法會選舉的層面比區選的層面闊,選舉策略完全不同。他表示,目前民建聯仍未討論立法會選舉的部署。 立會選戰未敢怠慢 除了民建聯的候選人努力打拚外,該黨沒有參選的領導人物也不遺餘力地為候選人打氣。譚耀宗說,該黨兩位副主席蔣麗芸和蘇錦樑「一個識唱歌,一個識彈結他」,十分投入選舉氣氛。他自己則送了一張慰問卡和一盒糖果給每位候選人,每張卡都由他親自簽名,希望所有候選人都能享受選舉的過程。 對於民建聯支持者的選票會否「直接過戶」給參選立法會港島區補選的匯賢智庫主席葉劉淑儀,譚耀宗說:「我們在港島區得到五萬多張選票,但要說服他們是有難度的,畢竟只餘下個多星期時間。」不過他表示,民建聯會利用傳統的網絡,包括透過地區支部、區議員等去推動選民支持葉太。 |
|
文章編號: 200711220020049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12 ---------- |
明報 A08 | 政情 港聞 | 筆陣 | By 梁文道 |
2007-11-22 |
期待泛民主派的維新運動 區議會選舉結束,民主派大敗已是公認的事實。它的原因是什麼?又會造成什麼影響?我們或許可以從以下點開始思索:一、血管淤塞區議會本是有志從政者的入門途徑,但是自從市政局與區域市政局雙雙廢棄,它已淪為道地的地區諮詢組織。一般區議員限於知名度和工作範圍,很難越級挑戰立法會層次的競選,所以有實力有企圖的精英多半不願參與這種以服務街坊為主的議會工作。這是事實,也是泛民主派(尤其民主黨)同情者常常拿出來的說詞;然而,我們又該如何解釋龐愛蘭和梁美芬的參選及獲勝呢?這兩位都是親建制派的星級人物,時常在媒體曝光,何以情願「紆尊降貴」,下降到地區參選呢?她們之前可沒做過多少修理漏水冷氣機之類的「地區工作」呀。而且一般相信,她們的下一個目標就是立法會的議席。再看公民黨的陳淑莊,她不也是顆眾人注目的新星,不也是下屆立法會的熱門人選嗎?可見在重重局限底下,區議會依然保有輸送政壇新血的部分功能,依然可以吸引有能力的精英參加,只是民主黨沒有好好把握這個機會。 比起民建聯這回有21 個新人當選,民主黨有沒有21個新人參選呢?民建聯固然財雄勢大,固然有機會染指即將開設的副局長及局長助理,但是民主黨真的就只能束手就擒,全無還手之力嗎?我已不只一次在此批評過民主派的「大老文化」了,找陳方安生代替甘乃威出戰港島區立法會議席補選,等於是另一次證實了民主黨區議員永無出頭之日的命運。上層的大老永遠佔上層,甚至情願尋找外援也不眷顧兄弟,那批40 過外的「少壯派」和「第二梯隊」眼睜睜瞧20 多歲的對手一個個爬頭,心中是何滋味?有興趣參政的外人看在眼裏,又怎會願意加入民主黨,以之為自己晉身政壇的台階呢? 二、「地區工作」所謂的「地區工作」是區議會選舉裏頭的最大迷思。 什麼是區議員的「地區工作」呢?無非就是集傳統「三團三宴」一類的地區康樂總主任、協助街坊解決生活問題的超級社工,和改善地區建設的政府顧問等3 種角色於一身的大雜燴。前面兩種角色都需要龐大的財政資源和人力網絡,都不是區議會的小量預算與區議員的微薄收入可以應付的。泛民主派要在這兩個領域裏和以本傷人的民建聯纏鬥,敗陣乃意料中事。至於和政府部門協調,要求他們替街坊弄好點小工程之類的工作,泛民主派恐也不是親政府的民建聯的對手。但這並不表示泛民主派的大敗乃非戰之罪,全無值得檢討之處。 且以民協在深水的淪落為例,身為該區的地頭老龍,深根厚植的民協就算在財力上不如人,又怎會輕易失卻這麼多的議席呢?對手精密部署的選舉策略自然該記一功,可是民協自己也沒有抓住轉型的機遇。市區重建是近年新興的熱門議題,深水正是受到市區重建影響的重災區,當地居民為此自發形成社區組織,力抗拆遷,主張參與規劃。他們曾經向民協求援,得到的卻是冷淡的回應。比起灣仔區的黃英琦和金佩瑋,民協更有興趣的似乎還是和市區重建當局妥協,頂多替居民商量一個好價碼,無意於推展新型的社區規劃。如此作風,又怎能不叫懷抱新思維的老街坊心寒? 很多人以為部分區議員、評論人與學者提倡的新型地區工作(如近年灣仔區議會推出的社區保育與公共文化活動)是務虛不務實,不如保守派喜好的老式手法來得紮實。但是當保守派在財源、人力與政府關係這三樣本錢上都要勝過你的時候,你還要跟他們鬥那種「務實地區工作」,豈不是自取滅亡嗎?灣仔區的經驗限於當地的居民背景,或許不能複製於其他地區;但要是不能在「地區工作」上拓展新思維,泛民主派是永遠鬥不過保守派的。 三、面目模糊上一屆的區議會選舉,泛民主派挾七一效應大獲全勝。可是一來,支持盡早施行雙普選的政治議題本來就和區議會選舉拉不上多大關係。二來香港早已進入我曾在此說過的「人人都是民主派」的時代了,當對手也掛「獨立參選」的招牌聲稱自己支持2012 雙普選,你就只能批評對手「假民主」標榜自己「真民主」,把競選議題玩得愈來愈窄。第三,民主的旗號在區議會選舉的層面上有時反而會引起負面效果,讓對手輕鬆地將彼此的分別打成「務實對口號」的對壘,徒惹實際的選民反感。 當民主標籤失效,當對手和自己的區別日漸模糊,泛民主派是否應該放棄民主的大旗呢?不,他們應該把民主的精神更徹底地推展到地區層面。「民網」學者群和我等一批不同立場的評論人都曾提議改造區議會,一方面大幅度重組區議會結構,配合立法會選區形成五大區議會,效仿內地及世界各大城市,推出區域行政概念;另一方面爭取擴大區議會資源權能,使政府下放最關乎地區民生的權力給地區議會。可惜此議提出經年,政府和泛民主派的態度一樣平淡。 即使現在做不了大規模的改革,泛民主派的成員一樣可以在目前的格局底下推動社區民主的概念。例如在規劃和社區工程的問題上,他們一樣有能力成立各式各樣的工作坊和區民大會,讓持份街坊加入。只有把民主精神貫徹到地區層面,他們才能與在給定的範圍內「提供服務」的對手區隔開來,成為真正的民主派。 黃毓民兄在此次選舉之後,慨言泛民主派日後唯一的出路就是當個真正的反對派。不知道他曉不曉得,如今部分泛民主派的區議員平常不只不是反對派,反而做了官方的好幫手好朋友。有的在市區重建的爭論中站在當局那一邊,和官方人士稱兄道弟;有的在開會前要地區民政主任告訴自己應該說什麼不應該說什麼;更有一些人在紀錄公開的會上要求政府委任自己加入諮詢組織甚或派發勳章!如此民主派,就算支持爭取「2012 雙普選」,又怎能叫人相信他的理想和志願呢? 總結以上3 點,泛民主派與其學習根本學不來的對手,抱怨對方「幕後勢力」龐大,倒不如深刻反省自己的過失,追求區議會和區議員的維新運動。 |
|
文章編號: 200711220040012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13 ---------- |
明報 F05 | 中英通通識 | Editorial |
2007-11-22 |
Pro-democracy camp's difficulties (continued) THE 1999 turnout was about 816,000. The number of peoplewho voted at the District Council (DC) election this year is1.148 million, up about 40% on eight years ago. Did pro-democracycandidates get about as many per cent more votes? Some pro-democracy legislators stood in this year's DC election. AndrewCheng got 10.7% more votes than he did in 1999, Albert Chan, 24% ,and Albert Ho, 27.9% (the most). They did better than others. However,Wong Yung-kun, who belongs to the DAB, obtained 33.4% more votesthan he did in 1999. Chan Ka-wai, a Democrat, managed to garner16.8% more votes in Whampoa East than he did in 1999, but he lost toPricilla Leung, a new comer. When democrats looked back on their failures, many of themconsoled themselves by saying that, though they had lost, they hadobtained more votes. It is true that pro-democracy candidates receivedmore votes in the last two DC elections than they did in 1999.Otherwise, their defeats would have been even more devastating.However, even star pro-democracy politicians' percentage voteincreases are way below the percentage increase in voter turnout(about 40%). It is pointless to generalise from what has happened in afew constituencies to a few candidates. We agree that democrats wonmore votes than they did in 1999. But the DAB achieved a landslide.Its candidates must have won much more votes than democrats. In ourview, whether a candidate will win depends on how well he does districtwork. Owing to the July 1 effect, democrats won many DC seats in the2003 election. However, they failed to build up their advantage. Forexample, Cyd Ho, who defeated Ip Kwok-him, did not plunge herselfinto district work. Resident who have problems would turn to IpKwok-him, who lost to Cyd Ho. That is quite ironic. This year, over 130pro-democracy DC members sought re-election. Twenty-three of themwere unseated. Presumably, many of them easily won their seats in1999 but did not cherish them. However, DAB candidates who had lostate humble pie and assiduously served their constituents. It is quiteclear what voters, seeing that, would choose to do. Becausepro-democracy groups neglected district work, though voter turnoutwas higher this year than in 1999, their candidates failed to achievesimilar percentage vote increases. That is why they were put to rout. Canvassing is just an activity. A candidate who lacks support cannotget many votes, however hard he may try to mobilise voters. Pro-democracy parties have lagged far behind in gaining popularsupport. That is a problem they must find ways to solve.Just because the pro-democracy camp was routed in the DCelection, it does not follow that the Democratic Party or any otherpro-democracy group will remain in eclipse forever. "It is common for asoldier to win or lose battles." The DAB was humiliated in 2003. In thepast four years, it strengthened itself, and its members immersedthemselves in hard work. They now feel proud and elated. Ifpro-democracy groups find out why they were routed, they can, in ourview, still fight DC elections.20 November 2007 |
|
文章編號: 200711220040050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14 ---------- |
南華早報 EDT19 | EDT | By [email protected] |
2007-11-22 |
Do your homework The district council election results tell us that political parties which cannot "get out the vote" will not succeed. Let that be a warning, especially to those in the pro-democracy camp; they don't have much time to get their act together for next year's Legislative Council election. Despite the lacklustre atmosphere during the campaigning period, more people turned out to vote last Sunday than ever before. That is quite a feat. Voters were motivated to go to the ballot box. The Democratic Alliance for the Betterment and Progress of Hong Kong did very well. The party got almost all its candidates elected. This shows that members planned well and knew where they could mobilise their voters. This is really what elections are about. A political party's success depends on being able to mobilise its supporters when it matters. A party that cannot get members elected won't get far in the long run. The democrats frequently complain that they have fewer resources to connect with voters and use that as the reason for their poor electoral performance. Some pro-democracy politicians and parties have been standing for election since 1991 and many have long district work records. This amount of experience should have given them an advantage when it came to information about supporter profiles and details. That information should have been compiled, updated, analysed and reanalysed with the aim of mobilising voters. Putting together this kind of supporter information doesn't necessarily cost a lot, but it does require an excellent record-keeping system. People have to be given the task of ensuring that each party member in a particular electoral district passes on constituency data so that the party has records. These can then be used for analysis, and to plan strategies and campaigns. In other words, the party has to be totally dedicated to this important task.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must rank as a top priority in every political party. Without good information, it is not possible to get out the vote when it truly matters. New candidates, particularly those with no party affiliation, are obviously at a disadvantage. This is where having star quality helps. But, once elected, they too must start collecting supporter information, to help them get re-elected. Newer parties, such as the Civic Party, and old ones that have only recently started to contest direct elections in earnest - such as the Liberal Party - must invest in collecting supporter data. If, in all honesty, they have yet to devote attention and resources to this laborious task, they must do everything possible to rectify the problem; next year's Legco election will be make or break time. It is no good giving the excuse that the DAB has unlimited resources and help from the traditional left-wing camp. Indeed, with such a well-organised competitor, other parties need to redouble their own efforts to catch up. Lamentation won't get them elected. The star appeal of a few popular candidates isn't enough to increase the size of the party. Instead, the party must be organised, to get more candidates elected at each opportunity. The pro-democracy camp faces trouble in the battle for Legco seats next year because some of its longstanding members have lost much of their voter appeal. While some of the newer faces are more appealing, they may have trouble attracting enough support to ensure a strong presence for the democrats in the legislature. So, what should the pro-democracy camp do? It had better take a long, hard look at its supporter database and do whatever it can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information. Party officials need evidence-based data to plan a strategy for the Legco election and to be imaginative about how to reach out to supporters. If they do not have people who can compile and use the data, they had better get them trained up very quickly. Christine Loh Kung-wai is chief executive of the think-tank Civic Exchange |
|
文章編號: 200711220270529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15 ---------- |
星島日報 A18 | 每日雜誌 | 一家之言 | By 鄭宇碩 |
2007-11-22 |
泛民區選後要痛定思痛 區選結果,一如市民所料,民建聯大勝,泛民遭受到嚴重的挫折。民主黨固然慘敗;連一向少碰政治議題,以地區工作擅長的民協也損失三分一的議席,實在使民主運動震驚。 缺乏團結民生關注不足 選民的選擇是清晰的,民主派組織要尊重市民投票的決定,當務之急,是反省本身的不足。它們缺乏團結,對民生的議題關注不夠,是明顯的弊端;而長時間未能改善,實在難辭其咎。 在培養第二梯隊、吸納黨員、黨友方面,一般的泛民政黨也欠理想。單單歸咎資源不足,於事無補。既然被視為反對派,在信奉「行政主導」的政府執行「親疏有別」政策底下,民主派政黨的地區工作者,只能將勤補拙,以更勤懇的工作態度彌補資源不足。 歸咎資源不足無補於事 本港民主運動最寶貴的資產,是市民明智地希望維持種種制衡的機制,藉此確保他們所珍惜的自由、法治和人權。民主派政黨固然要多致力民生議題,就制衡政府方面仍要繼續努力。 民建聯區選大勝,不能不佩服它愈來愈成熟的選舉機器。除了龐大資源之外,它的選舉戰略、戰術已成功地拋離民主派的對手。到九十年代,左派政黨已充分掌握選舉技巧;今天民建聯清楚居於領先地位。 民主派組織要反省,痛定思痛;市民大概亦要反省,一黨獨大缺乏制衡的後果。民建聯的資源何來?在選舉政治中,政黨總得為提供經費、支持政黨的利益服務。在提供有形的物質服務方面,民主派的政黨無法與民建聯比較。從馳名的蛇宴到津貼郊遊,以至中秋晚會派送的月餅,民建聯自然容易贏得選民的歡心。 在龐大經費的支持下,即使上屆競選失利的區議會候選人,亦能繼續留在地區服務四年、八年。經費充裕,地區工作人手多,服務自然迅捷。回歸後,特區政府首先恢復委任制度。原先民主派佔多數的區議會亦形勢逆轉。建制的聯盟一旦掌握區議會的多數,自然亦掌握區議會資源使用的主導權。 增設副局長利建制派 現階特區政府當然不會考慮取消區議會的委任制度,反而銳意增設政治任命的副局長和局長助理,為建制的政黨擴充其政治資源。政黨招募黨員,既能提供在中國內地做生意、開展專業服務的機會,又能推介進入政府委任的各類名單,青年才俊自然趨之若鶩。選舉資源嚴重傾斜,選舉的公平競爭就會受到負面的影響,民主政治發展就更談不上。 民主派的政黨如果再沒有危機意識,不能痛定思痛,發奮圖強,就只能不斷告急,聲稱「形勢險峻」了。 鄭宇碩城市大學政治學講座教授 |
|
文章編號: 200711220030067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16 ---------- |
文匯報 C02 | 副刊採風 | 思旋天地 | By 思 旋 |
2007-11-22 |
區選民主 臥薪嘗膽四年的民建聯,終在今屆區議會選舉大翻身,其實是意料中事。四年前因當時政治氣候緊張,愛國陣線在選舉遭滑鐵盧。黨主席曾鈺成引咎辭職,馬力接上。不幸馬力卻慘遭癌魔奪去寶貴生命,天妒其才。譚耀宗走馬上任旋即帶領眾兄弟姐妹沉應戰,贏得一百一十五個席位,比上屆多五十三席,一雪前。葉國謙副主席在○三年區選以極小票數之差落敗,他在此四年並不氣餒,依然為街坊做實事,結果是「贏了成條街」高票當選。支持他的擁躉期盼葉國謙更上一層樓,明年重返立法會。眾志成城的民建聯彰顯人才鼎盛,務實理念深獲市民擁戴。幕後功臣曾鈺成大可狂飲香檳,馬力主席在泉下定會大感安慰矣! 今屆區議會選舉順利進行,眾多愛國愛港的人士將進入擴大了職能的新一屆區議會。雖然區議會仍然是諮詢機構,但是區議員肩負改善地區環境、文娛康樂設施等坊眾貼身的民生福祉。坊眾的眼光是雪亮的,他們手中神聖的一票投向了他們信任的人身上。顯然,經濟持續發展的香港,代議政制亦走向成熟和理性。今屆當選之區議員質素提高了,並趨向「年輕化、專業化」,相信部分人士當選區議員後,將加緊步伐為邁向立法會而部署,視區議會為踏跳板,最後進入立法會殿堂。 十二月二日是港島補選馬力議員遺缺的日子,鬥得難分難解的兩太亦利用區議會選舉助選而亮相。今屆區議會選舉愛國力量大勝,乘勝追擊,有理由寄望愛國人士擁護的葉劉有較理想的結果。 明年一月,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選舉將於下旬舉行,現時有意競選者正密鑼緊鼓進行拉票,衡量形勢部署報名競選。 |
|
文章編號: 200711220050313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17 ---------- |
香港經濟日報 A26 | 政情 |
2007-11-22 |
民主黨第二梯隊 借鑑民建聯 【本報訊】泛民主派在今屆區議會選舉中慘敗,民主黨第二梯隊首當其衝,他們昨強調,雖然落敗,仍會繼續地區工作,並作事後檢討,向對手民建聯學習其選舉工程。 策動具組織 較泛民優勝 另外,社民連議員陳偉業估計,明年立法會選舉,泛民只會贏得20席,其中九龍東將失去一席。他指出,民建聯的組織力量強大,做得非常成功,除非本港遇上大是大非的政治議題,否則未來10年的政壇,亦會由民建聯及親建制主導。 12位民主黨第二梯隊成員,昨日為區議會選舉失利舉行記者會,他們表示,該黨無論在人力、財力方面,都不及對手民建聯。 在區選中敗於城大學者梁美芬,未能成功連任的民主黨陳家偉認為,民建聯以中央策動選舉工程,比民主黨單靠參選人進行競選工作,更為優勝,「我們很依賴區議員自身,去推動選舉工程,這樣的工作模式,會令人覺得很不夠組織性,要向對手學習。」 兩個多月前辭去教師工作全力參選,卻未能連任的民主黨司庫張賢登,坦言生活上有一定困難,但相信可堅持到下一屆區選。他強調,外界認為民主黨潰不成軍,但他們輸得起。 立會補選後 泛民作檢討 民主黨主席何俊仁指,在立法會補選後,泛民各黨會就區選失利,蒐集各區情況,進行研究,尋求補救措施。 至於在區選中大勝的民建聯,該黨主席譚耀宗就表示「在選舉工程方面,可以做得更細緻」,亦指民建聯樂意幫助新移民,不是短視地做地區工作。 |
|
文章編號: 200711220300099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18 ---------- |
大公報 A27 | 大公評論(香港) | 議論風生 | By 梁韜文 |
2007-11-22 |
葉國謙重新當選的啟示 新一屆區議會選舉順利結束。選前,對於反對派的失敗,愛國愛港陣線的勝利,不少專家學者已有預測,因為反對派地區工作一團糟,敗象已露;愛國愛港陣線重視地區工作,深得民心。在這方面,觀龍樓選區就是好例子。 我門都知道,區議會是直接為本區市民服務的重要地區諮詢組織,服務的主題是社會民生,居民要求議員不尚空談,而要有為本區居民做實事的決心,熟悉本區,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並能長期堅持。因此一些只懂空講為市民爭2012雙普選,及以為可以以政治口號代替實際工作而空降,未能真正為市民做事實的反對派候選人,被市民捨棄,理所當然。 靠實力得民心 上屆服務港島觀龍樓選區十餘載的民建聯副主席葉國謙,竟僅以數十票之差輸給反對派的空降者何秀蘭,不少市民為之不值。不過,過去四年來他堅持為本區市民服務,不離不棄,顯示了民建聯真誠為市民的理念,深得該區居民歡迎。不少市民解釋,上次有不少人不投他,主要是受當年「七一遊行」等特殊政治效應影響。現時經濟形勢好轉,政治平穩,社會相對和諧,反對派難以再用此等議題興風作浪,市民投票較為冷靜,便能選擇出真正能為大眾服務的區議員。故是次,因為對該區毫無貢獻,過往對手何秀籣也不敢在此參選,最後葉國謙以大比數壓倒參選對手勝出。葉國謙成了靠踏實服務得民心的好例子,而何秀籣則成了投機取巧,空談政治,不是真正為市民服務最終失敗的反面例子。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導師蔡子強,在他報發表題為「泛民20年來最大敗仗」的文章中指出:03年區議會選舉,「泛民」因藉「七一效應」橫掃,到了今屆,便要嘗到勝利得來太易的苦果。4年前,因為「民 主告急」,選民曾經因此給了「泛民」一個機會,但4年來,「泛民」卻沒有好好把握,在民主之外,做好地區工作,結果,4年後,他們才發現自己要面對的,已經是一個極可怕的敵人。民建聯是個韌力十足,更重要是,財雄勢大的政黨,上屆因「七一」而輸掉的選區,仍能提供資源讓落選者繼續在原區打拚(甚至索性僱用他們),力求輸人不輸陣,及以雄厚資源壓倒對方。我說過其中一個經典例子,那是富榮的鍾港武,他先後兩次輸給強勁對手涂謹申,結果經過「八年抗戰」後,終於吐氣揚眉。葉國謙情況也是大同小異。 政客無心工作 上屆區選反對派出現了一批政治新貴,他們憑「七一效應」輕易上位,但當中很多人卻低估了當一個區議員的難度,亦沒有足夠準備去揹上地區工作的重擔。他們當中有些人,譏諷傳統反對派只曉得搞些蛇齋宴、旅行、通渠等瑣碎地區工作,聲稱自己反過來卻要做一些高層次的民主播種工作,提升選民的水平和視野。其中的表表者,莫如是「公民起動」和何秀蘭。但4年後,這些「民主理念派」、「民主農夫派」,相對那些「民 主實幹派」、「地區工作派」,究竟又做了些什麼出來呢? 上屆區選「公民起動」共有4名候選人勝出,其中一位鄭其建已退出,剩下3位:陳耀輝今屆其渣甸山選區早已拱手讓出,沒有反對派候選人願意接手;至於金佩瑋其接棒人魏基樂,則以577票大敗給對手李碧儀1080票;至於何秀蘭自己,上屆力克葉國謙,摘下觀龍議席,曾經好不風光,其實憑區議員的資源,如果能夠好好踏實工作,4年後本可為反對派奠下穩固的基礎,但今屆葉國謙卻拿下2702票,比上屆的1805票高出足足五成,投票率低只能解釋己方得票率低,並不能解釋葉拿多的900票,我相信是有大量對何秀蘭的抗議票,投到葉的身上。 空談政治無用 究其原因,是因為何秀蘭根本無心地區工作,反對派中差不多人盡皆知,結果在拿下葉國謙後,便甩掉觀龍,到臨近選舉,自知街坊心存怨憤,全無勝望,亦無反對派中人夠膽接手這個爛攤子,於是才在選舉前兩三個月,臨急臨忙找人接棒出選,好讓自己有個似樣的下台階。倉卒至此,慘敗本來可期。 觀龍給反對派的最大教訓,就是以後一定要杜絕類似的政治投機。你可以因為某些政治需要和理由參選,甚至空降;但在此之餘,你亦要對選民有起碼的政治道德和責任,必須做好一個議員的本分,爭取民主不是拿來「過橋抽板」的藉口。 一向站在反對派一邊的時事評論員黃世澤,在他報以題為「泛民慘敗明年立會選舉告急」為題指出,「泛民」這次失敗,首先,是「泛民」有些不做事不負責任的害群之馬,為「泛民」的形象打了折扣。觀龍選區葉國謙為何贏了那麼多票?何來為何慘敗?何秀蘭過去4年在當地沒做事,最後不單遺棄了選區,而且推一個連自己為何參選也未搞清楚的人來參選,如此玩弄選民,試問觀龍選民日後怎能相信「泛民」的人,只要多幾個像何秀蘭般的候選人,「泛民」其他候選人不被連累才怪。 筆者想指出的是,投機不可靠,踏實做事者才能長久;空談政治無用,堅持為市民做實事才能得人心。愛國愛港陣線越來越爭氣,香港市民越來越成熟。 |
|
文章編號: 200711220020166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19 ---------- |
南華早報 EDT18 | EDT |
2007-11-22 |
High ideals are not enough in district poll We failed at the election, Democratic Party chairman Albert Ho Chun-yan said, of the district council election results. Mr Ho said the party's major rival, the Democratic Alliance for the Betterment and Progress of Hong Kong, had very strong connections in the districts and could mobilise a majority of supporters to cast their ballots. I disagree with those comments. I did not vote for Mr Ho on Sunday, but I did vote for him in the previous election. I am a small potato, but I once put my trust in the Democrats, however, I will not do so again. It is not so much because of the DAB, it is simply that I am disappointed with the Democrats. I am concerned about the internal feuding that I see within the party. Remember the heated arguments when senior members in Mr Ho's group nominated Anson Chan Fang On-sang to stand in the forthcoming Legco by-election. By contrast, look at how DAB members reacted when its party chiefs nominated Regina Ip Lau Suk-yee. Mr Ho's rival in Sunday's election in the Lok Tsui constituency, Tony Li Kam-man, is relatively new. Although he lost, he impressed me. For example, he had a leaflet introducing himself which showed bus routes and carried other useful information about our area. It was a very simple idea. It was not significant, it will not change the lives of Tuen Mun residents, but it made the right point. What do residents in Tuen Mun care more about - political fights or solving transportation problems in the area? Almost every day we heard about universal suffrage from the Democrats. I know this is an important issue, but do the Democrats not know how to prioritise? We don't just want slogans and high ideals. First and foremost, we want someone representing us who cares about the problems we, as residents, face every day. Wake up, Mr Ho, the failure of the Democrats is not because of other groups, it is because there is something wrong with the party's mindset. Alice Wong, Tuen Mun Copyright (c) 2007.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Publishers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
|
文章編號: 200711220270413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20 ---------- |
太陽報 A22 | 政情 | 小氣候 | By 風信子 |
2007-11-22 |
尋找泛民的《萬曆十五年》 已故歷史學家黃仁宇的傳世之作《萬曆十五年》、以及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羅倫茲(Edward Lorenz)提出的「蝴蝶效應」理論,都是探討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如何導致歷史發展、或是一個系統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剛結束的區議會選舉結果,泛民陣營遭受空前挫敗,受創最深的民主黨、民協一眾大佬輩認輸之餘,聲言要迫切檢討選戰策略的缺失,總結選輸的原因,及早挽回選民的支持,尋找翻盤之道。 那麼,泛民輸掉區議會選舉的《萬曆十五年》,或是引致大風起於微時的「蝴蝶效應」在哪?這幾天坊間有不少評論,認為食老本、地區工作開展不力、未能成功炒作政治議題,早已種下敗因,加上公認漢奸李柱銘的杯葛中國奧運言論,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終於改變了選民的投票取向。 據說泛民陣營(主要是民主黨)成員對這次區選大敗,私底下都有一個不能說的秘密,就是忽視了李柱銘言論發酵之後對選民的影響,以為只要在選舉前盡快結束這個議題,應不會對選情產生重大衝擊。事實當然與泛民陣營的評估背道而馳。 政圈中人認為,李柱銘效應確實加速了泛民陣營在區選崩盤,但泛民陣營的《萬曆十五年》或「蝴蝶效應」,早在○三年七.一五十萬人大遊行之後已經出現,當年的區選,親政府陣營慘敗,泛民陣營沒有注意由盛而衰變化,種下區選之敗。 政圈中人說,○三年七.一大遊行之後,阿爺的對港政策調整為「不干預但有所作為」,利港措施出台,連老董都要倉皇辭廟,阿爺基於通盤的政治考量,算是回應港人的訴求。泛民煽撥港人的仇中意識,曾經是選舉致勝的利器,阿爺只重效益,放下政治教條的統戰手段,潛移默化擊潰了泛民一味講政治、不重民生的唯一選舉策略;當然,這種失去原則,但求籠絡不分敵我的做法,也衍生了其他後遺症。其實,今日泛民之敗,與一九九八年立法會選舉受挫如出一轍,民主黨在九七年前散播香港回歸後,港人享有的自由度和生活方式將會不保,謊言一一落空,因此被選民離棄。泛民迷信政治議題,沒有察覺選民取態的變化,敗選是咎由自取。 |
|
文章編號: 200711220340205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21 ---------- |
明報 F05 | 中英通通識 | Editorial |
2007-11-22 |
開拓票源無心也無力民主派應借鑑葉國謙(續) 1999 年的投票人數約81.6 萬,今年的投票人數約114.8 萬,也就是8 年間, 區議會選舉的投票人數多了約40%。民主派的得票增長是否與這個幅度合?以今年仍有參加區選的民主派立法會議員,得票與1999 年比較,鄭家富今年多了10.7%選票,陳偉業多了24% 選票, 何俊仁的增幅最高, 達27.9%。這些都是成績較好的例子。但是再看民建聯的黃容根,今年得票較1999 年多了33.4%。再看民主黨陳家偉在黃埔東選區,今年得票較1999 年多了16.8%,但是還是輸給新人梁美芬。民主派人士檢討敗選時,許多人都自我安慰地說,得票其實也有增加,只是輸了。是的,民主派在這兩次選舉,總得票肯定是今年多過1999 年,否則敗選局面可能更加不堪。但是與其間投票人數增加了40%比較,就算是這些明星級的得票增長,還是有一段距離。幾個人、幾個選區的情,當然不能全面反映和說明問題,我們同意民主派得票確有增加,但是今次民建聯以摧枯拉朽之勢大勝,一定是得票更多,才有這樣的成績,而其間分野,我們認為由地區工作的優劣所決定。 2003 年的選舉,由於七一效應,民主派奪得大批議席,但是他們未有好好經營,例如,何秀蘭當年殺敗葉國謙之後,根本沒有積極投入地區工作,居民遇困難,反而去求助於落選的葉國謙,這是很大的諷刺。今年民主派尋求連任的130 多人之中,有23 人落敗,當中相信不乏2003 年輕易取得議席後不懂得珍惜的人,而民建聯的敗軍,卻留在區內臥薪嘗膽,為居民服務,這般情景,看在居民眼裏,最終會怎樣選擇,大概清楚得很了。因此,民主派未有積極搞好地區工作,8 年間選民人數的增加,落後於投票人數的增加,是民主派這次潰敗的重要原因。動員拉票、催票只是技術層面操作,如果支持者有限,則再怎樣動員,還是得不到多少選票。民主派開拓票源方面,嚴重落後,是今後首要想辦法解決的難題。 這次區選失敗,當然不能斷定民主派(尤其是民主黨)從此一沉不起,且勝敗乃兵家常事,民建聯03 年遭受慘敗之辱,經過4 年生聚教訓,埋頭苦幹,今年就吐氣揚眉了,只要民主派能夠找出「死因」,在區議會選舉層面,我們認為民主派仍有一鬥之力。2007.11.20 |
|
文章編號: 200711220040051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22 ---------- |
明報 D06 | 世紀人文·關懷·視野 | 租界.選票背後 | By 何秀蘭 |
2007-11-22 |
痛定思痛 民主派在區議會大敗,身為其中一員,當然心痛。雖說只要盡了全力去做,個人得失可以放開,可是整個陣營表現和選舉技不如人,就必須痛定思痛,作出通盤檢討,為何民主派代表的一套信念價值,在地區選舉不能得到市民的支持。 評論員不止一次提出民建聯的地區服務細密,人脈網絡做得仔細,是選舉機器有效的部分。有民建聯候選人表示他們取得區內七成選民的聯絡電話號碼,在投票日即成為最具威力的資產。這是民主派比不上的地方。 我所屬的團體公民起動在剛過去的一屆議會主力跟進城市規劃,舊區重建,在推動文化上稍見成效,評論員亦認為灣仔區議會令人耳目一新。然而,除了受影響的居民較為熟知詳情以外,未被重建直接波及的居民未必即時同意工作的重要。在此,我們得承認不能扭轉居民對區議會的期望,需要深思檢討如何向居民表達城市規劃對生活、甚至生計的切身影響。 我們亦太過急於推新人接棒,未有成熟準備,全部現任議員決定不角逐連任,就選舉而言,風險甚高。3 位新人全數落敗,遺憾之餘,可幸大家都立定心志,在公民社會繼續努力跟進重建。以上只是初步檢討,還要聽取各方意見。 民主派當務之急,是馬上重整軍心,緊密團結,在10 日之內游說港島選民支持多元包容,平等自由的取態,在立法會補選再次表達港人所珍惜的核心價值。 補選在即,陳方安生在民調持續領先,但始終不能大幅拋離葉劉淑儀。以對手陣營通常有8 至12%隱性票源,加上新增的支持率,即有理由相信,兩太民調距離必須拉遠到起碼20%,否則,選情絕不樂觀。 |
|
文章編號: 200711220040255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23 ---------- |
信報財經新聞 P08 | 政策政情 |
2007-11-22 |
地方行政改革在即親政府陣營掌控九成區會 親政府陣營在區議會選舉創下歷史性佳績,據本報整理區選結果顯示,在全港十八個區議會中,民建聯連同其他親政府陣營在全港十八個區議會當中佔十六區的控制權。隨區議會先導計劃明年擴展至全港十八區,泛民區議員擔心,親政府陣營不單享有更豐富資源爭取政績,亦難保不會留難泛民的建議。 此外,包括泛民在內不少政黨建議在行政長官提名委員會內加入四百名民選區議員,學者認為,假如特首選舉保留現有選舉委員會模式,佔議席大多數的民建聯有可能左右特首候選人。 本報整理今次區議會選舉結果顯示【大表】,除了民建聯在區選穩奪一百一十五席,其他親政府陣營包括自由黨、在沙田戰績彪炳的公民力量,以及其他以獨立人士身份當選的「隱形左派」,親政府陣營有望掌握全港十八區區議會當中的十六區「話事權」,餘下的深水和葵青區亦與泛民不相伯仲,預計加權後的區議會可謂親政府陣營的天下。 根據政府在西貢、屯門、灣仔及黃大仙推行區議會檢討先導計劃的建議,由明年一月一日起,區議會撥款將增加至每年三億元,協助各區議會舉辦地區體育、康樂文化及社區參與項目;新開設的「專項專款」整體工程的每年撥款額亦有三億元,以方便區議會推行地區小型工程。此外,區議會亦會參與管理部分地區設施方面,圖書館、社區會堂、休憩場地、體育場所及游泳池或泳灘,以強化區議會在地方行政的角色,並更好地回應地區上的需要。 資源權力水漲船高 成功連任的黃大仙區議員陶君行擔心,雖然在先導計劃下區議會的權力跟過去差不多,但由於計劃只推行數個月,成效有限,但未來四年真正落實之時,有可能慢慢加大權力,今次區選左派掌握區議會控制權,自然更有利做地區福利;更重要的是,難保左派在討論地區事務時不會留難民主派,不予以通過,泛民要重奪議席,變相需要更大的人力財力,對此他不感樂觀。 不過,陶君行強調,選民始終是清醒的,不是盲目增加地區設施就可增加政績,如要興建社區會堂或者斑馬線,都要視乎地區的人口和是否需要。 民建聯新星、成功連任的九龍城區議員李慧亦承認,今次區選大勝令民建聯在議會內佔大多數,要提倡地區設施也比較容易協調。她期望,明年區議會在街道管理和民生問題上,有更大發揮空間。然而,她不認為區議會加權等於令親政府陣營成為最大得益者,原因是加權主要在文康設施管理上,出發點都是為居民,相信不同政黨都會有相近觀點,並有合作空間。 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導師蔡子強稱,其實在區選前各界已知道這是決定性一戰,因為今屆區議會將「加津貼、加人工和加權」,對鞏固現任議員具關鍵作用,他認同泛民在未來四年可能更難「翻身」。 左右特首提名 嶺大公共管治研究部主任李彭廣則認為,即使不增加資源,泛民的議席減少,編制按比例收縮,自然是親政府陣營在資源上更具優勢。 此外,區議會的組成更離不開行政長官曾蔭權承諾在任內徹底解決的普選問題,由於不少政治團體均建議在現有選舉委員會加上約四百名民選區議員,組成約一千二百人的提名委員會,包括泛民和參與港島區補選的葉劉淑儀,甚至二五年政府提出的《政制發展專責小組第五號報告書》也建議,在現有選委會上加入全體區議員會作為選委,長遠而言,令人質疑區議會或將影響特首提名。不過,蔡子強認為要視乎選舉模式,如果是提名委員會提名,再由市民普選的模式,則特首候選人只需夠票就可參與普選,不會對左派特別有利;但假如保留現有選委會模式,佔議席大多數的民建聯則可能左右提名■ |
|
文章編號: 200711223910074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24 ---------- |
明報 A03 | 港聞 | 社評 |
2007-11-22 |
喜見40 世代重新啟航民主黨需更生換代改革 這次區選,民主派大敗,在一片愁雲慘霧當中,12名年齡約40 歲的民主黨成員,昨日召開記者會,並以《40 世代重新啟航》為題發表聲明,表示他們「會各自回到自己的支部或地區,繼續服務社區」,並表達「推動黨的改革」的意願。這個聲明所揭櫫「紮根地區,推動改革」,出於這班民主黨中生代之口,在黨內會引發怎樣的迴響,尚待觀察。不過,我們認為這是民主黨從敗選站起來的必由之途。 本報前天的社評呼籲民主派,應該借鑑民建聯的葉國謙,縱使落選仍要埋首地區工作,薪嘗膽;我們高興見到民主黨12 位40 世代的骨幹分子站出來,作出「紮根地區,推動改革」的積極回應。這12 名民主黨成員,透過直接參選或幕後統籌,參與了這次選舉,其中有輸亦有贏,他們在選舉後第三天便拋開悲情,立志重新啟航,此一積極取態,絕對值得肯定。特別是在這次選舉中,民主黨第二梯隊一些骨幹分子如陳家偉和張賢登,未能連任,若他們就此氣餒而放棄,對於民主黨的梯隊接班安排,會是大衝擊。事實上,民主黨的發展前景,也與第二梯隊能否接班直接有關。 民建聯4 年前在區選敗選的人,能夠對當區「不離不棄」,繼續留區服務居民,主要是黨有足夠資源,幫助這些人去打翻身仗,觀龍選區的葉國謙是好例子;富榮選區的鍾港武更經典,他輸了兩次給涂謹申,留在當區埋首工作8 年,今年終於得償所願,奪得議席。葉國謙和鍾港武的成功,固然有個人因素,但是肯定離不開黨以資源支持。民主黨在財力資源方面,遠遠不及民建聯,對於協助敗選的人留在地區工作,當然是困難重重。民主黨不少人輸了議席之後,生活立即出現問題,要鍥而不捨做下去,首要克服自己,另外是會否得到家人的諒解和支持等,確實不容易抉擇。 不過,民建聯繼續擁有龐大資源,民主黨資源匱乏的狀態,預期未來一段日子都不會改變,除非民主黨就此舉手投降,否則只能在財力、人力都及不上對手的現實下,尋找出路。做地區工作,有錢是一個做法,無錢是否就完全無可作為,我們認為不是的。例如本報昨日報道麗閣選區一名朱女士,透露為何投了一票給馮檢基的對手范國輝。她說因為在區內常見到范出現,即使打風落雨,范都會在公共地方「嗌咪」,叫居民關窗,覺得范很有心。由此可見,令居民感受到關懷,就能夠打動他們,嗌咪叫居民關窗,是不用花錢的,范國輝做了,就讓朱女士記得,投了他一票。 因此,我們認為做地區工作,講金更應該講心,花了心力,居民一定感受得到,如果根本無心去做,就一定會遭到居民唾棄。例如被李永達點名批評的「懶將軍」涂謹申,長期疏於地區工作,過去憑名氣和老本,兩次贏了鍾港武,今年涂不參選了,接替他的助理黎麗霞就接不了班,而且是相差逾千票的大敗。這個例子,說明勤於做地區工作,不一定可以勝選,但是懶得做地區工作,肯定失敗。地區工作無捷徑,都是些死工夫,問題只是做或不做,為了確保在地區上仍有一鬥之力,民主黨其實無其他選擇,只能在有限資源下,協助黨人在地區打翻身仗。 民主黨改革勿變內鬥內耗內傷 另外,《40 世代重新啟航》的聲明,觸及推動黨的改革,他們提得隱晦而小心,相信是不欲在這個敏感時刻,被認為挑起黨爭,但是我們局外人冷眼旁觀,認為民主黨確實需要徹底的改革,否則前景堪虞。民主黨的大老文化,迄今仍然是不可動搖,許多重大事務,都是大老說了算。例如行將投票的立法會港島區補選,本來黨內已經過法定程序,推舉甘乃威參選,但是個別大老突然心血來潮,要陳方安生代表泛民出選,甘乃威就只好退選了。連這次機會也不給甘乃威,對他來說,真是情何以堪。 民主黨的40 世代,處境較好是仍然保存區議會議席,否則的話,投入推動民主工作十多二十年,一旦落選,就會落寂。看看黨內的主流,盡是老面孔,部分人更已是處於「佔茅坑不拉矢」的境地;看看民建聯,包括領導層在內,新人輩出,今年區選,40 歲以下參選人,當選率達到56%,年輕化所予人的朝氣勃勃形象,是民主黨望塵莫及的。過去本港左派奉行「老人政治」,一度成為民主派中人取笑的對象,但是經過這些年變化,民主黨竟然有「繼承」老人政治的趨勢,實在是莫大諷刺。 民主黨主席何俊仁曾提出辭職,要為敗選負責,但得到全體中委挽留,在記者會上他表明不戀棧,但是暗示黨內暫時無人可以接班,他就做下去了。這種「捨我其誰」的說法,讓人慨嘆民主黨怎麼人才寥落至如斯境地。我們欣賞何俊仁的正氣與承擔,更不是要何俊仁辭職,但是一個黨竟然只能夠倚仗一個人,是否呈現了更嚴重的問題?我們認為是的。 民主黨需要改革,必須年輕化,必須有新面孔上位,讓人覺得這個黨是有希望的,如果還是只靠那些「資深大老」主持大局,前景實在不敢樂觀。過去,民主黨也曾發生多次新生代要求改革的呼聲,但是都演變成內鬥內耗內傷,這次重新啟航所提到的推動黨的改革,如果又被認定是奪權而糊掉了,則民主黨的第二梯隊無論多努力,也是徒然。【相關新聞刊A8 版】 |
|
文章編號: 200711220040004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25 ---------- |
明報 A04 | 港聞 | 聞風筆動 | By 李先知 |
2007-11-22 |
區選失利泛民憂明年立會議席再縮水 泛民主派陣營近日瀰漫愁雲慘霧,不少人都未能從區選的失利痛楚中釋然。在傷痛的同時,陣營間不斷互相「交流」在地區的所聽所聞,一來是尋找「死因」,二來也可為自己的失敗尋覓「合理的解釋」。 泛民對未來的局勢普遍存在悲觀的情緒,例如社民連的立法會議員陳偉業便斷言,未來10 年,本港的政壇都會由親政府陣營主導,皆因民主派很難找「新血」做候選人或義工,相反對手年青力壯,因為他們資源非常豐富,甚至可向助選團發工資。 他預計,今次親政府陣營的氣勢,至少延續至明年,並估算明年立法會選舉後,泛民的議席,可能會由今屆的25 席,降至約20 至22 席。 陳偉業的估算,並非完全脫離泛民陣營的評估,皆因經過區選一仗後,他們看到對手完全能針對每區、每位候選人的強弱,以及因應社會各個階層的需要出招。 有泛民的深水區議員在區內聽街坊親口說過,他們定期都會收到一些由地區組織送來的「三寶」:一包米、一支油和一支豉油,組織卻沒要求街坊作什麼回報。這些定期的「送暖」行動,在一些較貧窮的地區,自然比搞傳統的蛇宴、齋宴更能贏取街坊的心。要是這些組織有天派人參選,街坊自然樂於支持。 民協前主席馮檢基私下也在大吐苦水,提到在選舉前幾個月,民協才為區內一些公共屋的搬遷戶,成功爭取每戶2500 元的「鐵閘津貼」(以彌補有關新調配單位未能提供大閘鐵閘),過去這些功績,足令他們在區選中所向披靡,誰料如今已不足以爭取選民投下支持一票。 泛民中人也得承認,對手很成功地發掘一些民主派忽略了的新票源,如長者、新移民、經常在內地工作的港人。 至於傳統上較傾向民主派的中產階層,除了避免製造刺激性的政治氣候外,對家又可發掘一些專業、較具質素、沒有太鮮明政治立場的新力量上場抗衡。城大法律學院副教授梁美芬擊敗民主黨「第二梯隊」主將陳家偉,甚或首次出選即打倒「七一」大遊行搞手蔡耀昌的新論壇龐愛蘭,或許可說明這個道理。 不過,在今次選舉中受重創的民主黨,仍慶幸自己是泛民當中,具有抗衡另一方陣營的實力。 民主黨聊有的安慰,源於他們看到在今次區議會選舉中,民主黨在全港56 個選區與民建聯候選人直接對壘,結果民主黨在這弱勢下,仍能在33 個戰場取勝,相反,民建聯只取21 勝,比例上仍接近是六四之比。 這個數據,令民主黨心存一絲希望,自覺在地區仍「有得砌」,所以黨中央希望上下能痛定思痛,找尋未來的生存之道。例如他們要思考,過去那種傳統散兵游勇式的「業餘從政」模式,已不足以跟對手大批「全職政治人」匹敵,他們是否能改變?過去廣佈戰線,在全港各區築戰台的佈陣方法,是否仍能合乎效益?抑或改為緊守有實力的陣地,保留「精兵」方為上策?這都是民主黨或泛民未來要急急思考的問題。 網誌:blog.mingpao.com/LSZ.htm |
|
文章編號: 200711220040007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26 ---------- |
信報財經新聞 P13 | 中港評論 | 民間心戰室 | By 魯姜 |
2007-11-22 |
自我批判宜深刻錯而能改不易為 泛民在區選大敗,把他們長遠深層的結構問題徹底暴露。 泛民特別是民主黨敗在哪裏?有什麼值得改善的地方? 從心戰的角度,下列問題值得他們三思: 一、一贏即驕,旁若無人。民主黨有過不止一次的大勝,勝出後內部不久即傳出不和消息,一方面領導層要與政府進一步分享權力,另一方面當選者(甚至是落選者)又要與他們分享權力。 有關黨的消息,只與黨內的權力分配有關,以及對政府政策及重大事件遲來或被動的回應;由黨的定位、服務標準、設定議題以至發展部署,完全沒有人負責,更沒有具體的計劃及目標讓公眾明白、接受、支持與追隨。 功利心態 二、一敗即走,頭也不回。無論是在黨內議事或公開選舉中敗北,當事人退黨有之,未等到公布結果即離去有之,對選民全無交代有之……總之,予人的感覺是道不同不相為謀,雙方從此割蓆,再不會有合作可能。這種功利的心態與行為,支持者看在眼裏,自然心有警戒,對當事人及他所屬政黨的信心難免大打折扣,如果他日有更佳選擇的話,甚至倒戈相向亦不出奇。 三、諸多藉口,諉過他人。得勝者得意忘形,把選民的支持胡亂歸功於某一毫無根據的理由(例如爭取二○一二年全面普選),還不致太令人反感;失敗者歸咎於別的政黨資源更豐、人手更多、利誘更大……完全不提自己的不是及錯誤,只會把自己捲土重來的機會徹底扼殺。因為選民不會對一位沒有自省能力的政治人物給予同情,更不會盲目去鋤強扶弱。 四、輕看對手,昧於時勢。泛民一向以為自己站在道德高地,是正義的化身,支持者單是出於對民主的支持,便會自動投向他們旗下,只要動員更多人投票,即可勝券在握。他們沒有看清楚社會民情的轉向,更不知黨員的背景、身份與實力是否足以長期雄踞這個道德高地而仍能令人信服。 他們把對手視為盲目追隨極權者指令的態度與言辭,不但沒有足夠的說服力,更令自己的公信力也大受打擊。 不察民情 五、單一議題,不思進取。普選不知從何時開始,竟變成泛民的唯一議題及爭取目標!如果政府或對手不出招或燃點火頭,泛民根本提不出新的議題來吸引公眾的注意力及興趣,更遑論是對他們的信心和期望。 市民最關心的四大課題,教育、福利、房屋及醫療,泛民都沒有清晰的訴求及方向,即使是政府近年「放水」的教育部分,功勞也主要歸老師及教協而非政黨。 六、各懷鬼胎,百花齊放。也許這是香港「民主」的特色,不論黨內黨外,人人都有自由發言及批評黨友的權利,而且可以利用傳媒的預設立場去把矛盾擴大,為自己製造最有利的上位條件。 民主黨的親兄弟真兄弟事件對該黨形象的影響,從來少人提及,其實當時值得深入檢討及補救,因為公眾不會願意支持一個內部凝聚力漸見崩壞的組織,況且泛民迄今還沒有一個公認強而有力的超級精神領袖,令同路人在重大事情上能一呼百應。 七、政府冷待,政績欠奉。曾蔭權政府甫上場即強調親疏有別。各級官員馬首是瞻,與泛民交手時自然步步為營,不會隨便放鬆或襄助。反之,建制派的代表不但紛紛透過委任方式正式入局,成為建制及其諮詢架構的一部分,在爭取權益及影響施政方面,更因近水樓台之利,往往能提出更貼近政府心意的建議,又或是把政府的決定率先據為己有,變成為選民成功爭取的功績。 民建聯在二○○三年的大敗,主要是受「七一」效應影響,董建華承受了所有的罪,令任何支持者都難獨善其身。當時泛民陣營不少人只是因反董而走在一起,不少獲選者根本對地區全無認識及對工作沒有太大承擔,所以就任後只有剎那光輝,很快便原形畢露。 民建聯從失敗悲情中自省,曾鈺成自動辭職,馬力扶病接任,反令黨友更為同心同德及互諒互讓,除了積極栽培年輕黨員,更透過合併和吸納更多商界精英去壯大自己。外人即使是新加入,原來的領導層也願意按其能力及貢獻而讓位,這份自強的決心與誠意,既是環境造就,亦是中央主催,加上領袖的示範及身體力行,以至黨友無從異議,全黨在一黨一方向一聲音的領導下,配合「潛水艇戰術」沉應戰,三年生聚以還,終以馬力的去世而以黨內上下的備戰鬥心與情緒達致最高峰。 捕風捉影 泛民指責今屆好幾位候選人自稱中立或無黨派人士,實質卻是親中派或民建聯大力支持的保皇黨,其實這個指控十分乏力,因為不論是否屬實,對泛民的支持也絕無影響。試想泛民已經一早擺明車馬,支持者若仍不投票,又怎會因為發現對手是保皇黨而改換初衷挺身而出?即使有一部分選民對親中保皇黨勢不兩立(極少數),他們是否相信泛民的提醒?他們會否仍為候選人所打動(梁美芬、龐愛蘭……)?全部都在泛民候選人控制之外。因此向對手作出這類指控,除了反映自己的信心不足,更顯示了民建聯或親中派的策略和胸襟,因為泛民一定不會為非黨員或非圍內人如此落力作嫁衣裳。 互相猜忌 泛民的地區代表即使有同樣的資源,能否做到如民建聯那樣齊心,還是未知之數。因為一旦證明地區工作表現出色,便會自動提出要求晉身立法會,如果未能如願,便會醞釀觸發內訌及內耗,不會像民建聯那樣安守本分(除非是副主席或以上),且不介意由名氣更大、實力更強的外來人士來代替自己。 民建聯由二○○三年的大敗中鳳凰再生,泛民會否也有同一機遇?若以目前走勢,恐怕機會不大,因為除了泛民陣營領導無人與無方,民主黨與公民黨亦互相猜忌難言合作(更遑論是合併),要泛民諸君犧牲小我去成全大我,無論在技術及感情上均難度極高。 放眼泛民領導班子,有信心及決心的人半個也沒有,大家最多也只能自己顧自己,最後有超過一個政黨仍能保持舉足輕重的反對黨或少數派已是萬幸,所以民建聯繼續坐大的可能性將大於一切。 「七一」難再 泛民當年的另一機遇是「七一」效應,這個機遇亦只可一不可再。「七一」由多個原因引起,但以二十三條的牽動力量最大,因為傳媒是二十三條的直接受害者,所以反對之聲一呼百應,一如八九「六四」的人同此心。但以今天曾蔭權的管治方式和手腕,絕對不容許富爭議性或容易引起民憤的議題累積,責任及矛頭亦不會單指向特首,加上人流與資金不斷由內地源源不絕而至,換用當年曾蔭權的名句:「香港想再有『七一』都難!」 愛之深責之切。由泛民的一盤散沙,以至各自命為民主派別的政黨的山頭主義,實令人擔心、不滿以至氣憤。政治上的失利,除了喪失在議會的議席,若更令公眾特別是支持者失意灰心,自然會是致命打擊。須知香港的傳媒已逐步走向一元化,反對意見發表的空間愈來愈有限,年輕人對周圍的事物愈來愈不關心,如果在選舉方面也沒有出路和選擇,香港將會變成一個怎樣的城市,實在不敢想像。 如果我們不能期望泛民能脫胎換骨重生復活,便要祈盼民建聯成為第一大黨後繼續民主與時並進,到底哪一個目標更快更易達到,由今天到明年立法選舉的政情變化將可見到端倪。 |
|
文章編號: 200711223910098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27 ---------- |
香港商報 B02 | 香港新聞 | 專訪 |
2007-11-22 |
區選新人上位冀洗老化色彩民建聯樹年輕朝氣新形象 區議會選舉落幕,民建聯打出漂亮一仗,取得最多議席。主席譚耀宗表示,希望藉今次區選褪去「老餅」政黨的色彩,建立年輕朝氣的新形象。他指,讓兼任區議員的立法會議員逐步退位讓賢,是未來的大方向。譚耀宗又坦言,區選的勝利未必能帶到立法會選舉,明年的立法會選戰會更難打。商報記者梁雅芳 譚耀宗:告捷新人功不可沒 民建聯在今屆區選派177人出選,奪得115個議席,比上屆幾乎翻了一番,進一步擴大版圖至全港18區。民建聯主席譚耀宗昨日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選舉結果除反映社會氣氛轉變,市民重視社會和諧穩定,經濟持續發展的外在因素外,內在因素是民建聯深刻檢討了過去的不足,地區工作做得更紮實。上屆民建聯派出206人參選,只取得62席。譚耀宗指,民建聯在03年區選失利,部分原因是「戰」過長,漁翁撒網下難以兼顧。今屆派出「精銳部隊」反而資源更集中。對於這場「翻身戰」,譚耀宗更笑言下了懸樑刺股的決心。 區選告捷,新人功不可沒,一批「當紮」新血亦為民建聯這個老牌政黨帶來新氣象。譚耀宗表示,過往民建聯時常被人形容為「老餅」政黨,希望藉今次區選培育年輕人上位,建立年輕活潑,有朝氣的新形象。 讚賞新秀學歷高有承擔 民建聯在今屆區選派出63名40歲以下的年輕人參選,有35人當選,成功比率高達56%,如年僅24歲的姚國威在元朗宏景區,成功將民主黨司庫張賢登拉下馬。而初試啼聲的新人當選比率亦有34%。譚耀宗認為,選民越來越能接受年輕新面孔,他盛讚一批年輕新血高學歷、有能力、有承擔,應該給予他們更多機會。不過,他亦笑指,如何讓新人增加曝光率令他非常「頭痕」。 兼任區會立會議員逐步退位 對於老將李國英被公民黨新人曾國豐狙擊,最後險勝100多票。譚耀宗承認,由於李國英兼任立法會議員的繁重職務,或多或少會有影響。現時民建聯尚餘3名立法會議員同時兼任區議員,包括李國英、蔡素玉和黃容根;譚耀宗透露,未來的大方向是讓他們逐步退位讓賢,不再兼任區議員。立法會議員陳鑑林今屆已成功「交棒」,由年輕高學歷的陳百里接班。 立會選戰絕對不敢鬆懈 區選戰績輝煌,明年的立法會選舉民建聯似乎前景一片光明。不過,譚耀宗表示絲毫不敢鬆懈。他承認,區選告捷對立法會選戰有一定正面幫助,因為地區資源會更充足,有助更鞏固地區工作,但他亦坦言:「對自己評估過高,對民情掌握不夠敏銳,很容易出問題。」 透視選民重政綱政績 譚耀宗直言,明年的立法會選戰將更難打,因為立法會選舉有別於區選,是一項更複雜的綜合選舉工程。他指出,政黨效應已經不再明顯,選民較少看參選人的政治背景,反而更重其政綱、政績。他認為如欲在立法會選戰中獲選民「加分」,參選人的個人質素是一個重要的關鍵因素,而民建聯稍後亦會手研究立法會選戰的部署。 |
|
文章編號: 200711220010044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28 ---------- |
明報 A08 | 政情 港聞 | 區選之後 |
2007-11-22 |
區選落敗否認「死晒」續留地區服務民主黨40 世代:我們輸得起 多名民主黨第二梯隊在今次區選落敗, 他們昨日召開記者 會,強調會繼續留在地區。在元朗宏景區落選的張賢登說: 「外界誤解我們潰不成軍,我們想帶個信息:我們輸得起。20 年的民主路都行過,再艱難都會繼續下去。」昨出席記者會的落選者包括張賢登、陳家偉及羅俊毅等。「票王」胡志偉、在中西區當選的黃堅成,以及甘乃威都有出席,並形容自己是「40 世代」,意指他們都是40 歲以上的民主黨員。據知,他們在前日商討後,認為應該出來振奮黨內外的士氣,臨時決定召開記者會。 「走過20 年民主路會繼續走下去」擔任發言人的民主黨中常委吳永輝形容,今次區選反映對手的攻勢很厲害,大幅增加他們支持者的選民登記,動員力和資源都遠勝民主黨, 「我們以往的做法是依賴候選人自己全力策劃, 不過今次反映黨中央的策劃都很重要」。 敗於城大法律學院副教授梁美芬手下的陳家偉表示,自己是民主黨的骨幹成員,早已預計會受人針對而落選。他形容,這幾天讓人感覺好像民主黨第二梯隊都「死晒」,令選民失望,所以今次要出來增加士氣,亦要讓支持者知道, 「我們就算承認失敗, 都不等如消失」。他又說: 「選舉是一剎那的事,民主運動才是一生,大家要堅持下去。」張賢登則形容,有些報章評論,對民主黨的前途吹淡風,講到好像這班落選的第二梯隊都失去了政治前途,沒希望上位。張賢登說:「這些講法,就好像連我們40 世代的都上不到位,那麼30 世代,20 世代的便更會覺得沒希望,所以我們要出來表達這個信息,顯示我們仍然有士氣去做地區工作。」 |
|
文章編號: 200711220040015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29 ---------- |
明報 A08 | 政情 港聞 |
2007-11-22 |
新移民選票料增30 萬學者:選民結構改變利親政府陣營 民主派慘敗,反映親政府陣營的鐵票增加,嶺大公共管治研究部主任李彭廣表示,他初步了解一些統計資料,估計在2004 年後,年滿18 歲而又在港住滿7 年、夠資格當選民的內地來港新移民,至少有20 萬至30萬,他形容香港的選民結構已跟以往不同,估計對親政府陣營的票源有正面作用。 李彭廣指出,一般而言,民建聯最後在選舉中獲得的支持,較之前的選民投票意向調查高出3%至5%,但隨新移民版塊愈來愈大,這個數字可能要作修正。他強調,未清楚新移民當中有幾多已經成為選民,以及是否一定支持親政府陣營。 民建聯不打算推薦委任區議員 另外,在今次區選成為大贏家的民建聯,其主席譚耀宗表示,現時不打算向政府提出委任區議員的名單。他強調,過去黨內成員當上委任區議員,並非由民建聯推薦,而是因其專業資格和身分而獲政府垂青。 |
|
文章編號: 200711220040016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30 ---------- |
明報 A30 | 觀點 | 精裝君王論 | By 蔡子強 |
2007-11-22 |
民建聯:誰與爭鋒? 區選揭盅後,不少人因為泛民個別例子如張賢登的落敗,會簡單化、晦氣的說,有做地區工作又如何,張賢登處理了近6000 個個案,一樣要敗北!民建聯憑雄厚的地區資源及實力,註定是所向無敵的了! 我的回應是:我們應否因為一兩個個案,便以偏概全呢?較有效的方法,還是回歸整體數據考察。 公民黨不比社民連強 區議會選舉中,公民黨因為陳淑莊攻克山頂,以及曾國豐與民建聯現任立法會議員李國英拉成均勢這兩仗,大大擦亮了招牌,成功奪取了sensational 的傳媒鎂光燈,在泛民愁雲慘霧中一枝獨秀,風頭蓋過民主黨,甚至有人認為是泛民將來力抗民建聯的最大希望,但實情又是否如此? 如果細心考察,就會發現公民黨不單議席數目,就算是得票率,其實都並不理想(表三),在泛民中只是略勝艱苦經營、同屬新政團的社民連,以及前,顯示該黨政治明星的超人氣,還未成功轉化成該黨的組織資產,其黨徽在地區並非特別受歡迎。 在各大政黨中,民建聯作為區選大贏家,平均得票率自然最高,有52.9%,緊隨的是民主黨的49.6%及民協的48.6%,與民建聯咬得甚緊。公民黨、前和社民連,都可劃為同一類,被遠遠拋離,都在四成以下。 民主黨對民建聯贏多於輸 再集中細看泛民各政黨迎戰民建聯的戰績。今仗民主黨被部分傳媒講到像不堪一擊,但從表二可見,出乎意料之外,民主黨與民建聯對壘的56 個選區,民主黨贏了34個,佔總數六成!平均得票率有49.2%,高過民建聯的45.5%。至於民協,則是22 個選區贏了8 席,只得三成六,平均得票率也只有45.1%。 至於其餘幾個泛民政黨,對民建聯,只能以「零星落索」來形容。公民黨只能在一區擊敗民建聯,那是東涌北的林有嫻,得票率只有35.1%,那是一個新區,而且出現5名候選人角逐分票的亂局,而且當公民黨對民建聯,得票率與前和社民連相若,都是近三成半,沒有絲毫優勢。 我再鎖定37 個03 年及07 年民主黨和民建聯都有派人對壘的選區,考察雙方表現,發現民主黨仍稍勝一線(表一)。 結果清晰可見,有做地區工作的泛民政黨,比無做地區工作的,對民建聯時戰鬥力遠為頑強。民主黨則更是目前泛民當中,唯一與對手在地區層面有力全面而非局部一拼的政黨,是阻止對手地區擴張的最大希望,所以泛民千萬不要讓民主黨這艘旗艦在選戰挫敗後的陰霾和互相指摘中倒下。 當然,在泛民參選協調機制定出「現任優先」的前提下,新政黨如公民黨及社民連,都被迫啃下大量「豬頭骨」選區,讀者考慮上述結論前,宜適量打個折扣。 (想進一步印證這觀點,可加入另一泛民組織——葵青的街工。它是一個細小組織,只有5 人參選。撇除這一點,這個有做地區工作的組織,無論勝出率、得票率、與民建聯的對戰成績,統統十分驕人。) 【區選死因系列之二】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導師 |
|
文章編號: 200711220040133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31 ---------- |
慧科訊業有限公司 查詢請電: (852) 2948 3888 電郵速遞: [email protected] 網址: http://www.wisers.com
慧科訊業有限公司(2008)。版權所有,翻印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