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公報 A11 | 港聞 |
2007-10-21 |
政黨提拔接棒梯隊 年輕專才湧現區選 發展政制需要大量政治人才,被視為踏上政途第一步的區議會,更是培養政治人才的「搖籃」。今屆區議會選舉出現大量年輕、具專業背景和學歷高的有志之士參選,有政黨更主動提拔第二梯隊及具潛質的黨友「接班」,一洗以往區議員「水平」較低的印象。本報記者羅秉昆潘江鯤 今屆區選,民建聯稱得上是培育新人出戰最落力的政黨。民建聯今屆派出一百七十七人參選,四十歲或以下的有六十二人,佔總數超過三成,當中於提名截止當日才剛滿二十一歲的姚銘,更可能是今屆區議會最年輕的候選人,整個參選陣營予人充滿活力的感覺。另外,候選人的學歷也很高,大專或以上程度的候選人佔總人數近七成半,當中首次參選的葛珮帆和陳百里更是擁有博士銜頭。 前輩棄連任讓路 民建聯之有上述變化並非巧合。其實民建聯仍有多位服務街坊多年的「老將」,在地區早已建立扎實的根基,若角逐連任勝算很大,然而很多「老將」今屆都主動退出前線,並「交棒」予年輕一輩。好像觀塘坪石區的陳鑑林、中西堅摩區的楊位款和九龍城紅磡區的葉志堅,就分別「交棒」予陳百里、陳學峰和王永祥。民建聯的做法,明顯是希望培育新人,能否取得議席還是其次。 自由黨雖然是立法會四大政黨之一,但是區議員的數目卻很少。今屆自由黨共派出五十六人出戰區議會選舉,首次參選的有三十一人,佔總人數超過一半。四十歲或以下的候選人有二十三人,佔總參選人數超過四成,當中以參選元朗鳳翔區的黃進昇最年輕,只有二十六歲。參選人職業方面,專業人士所佔比率不高,但從事工商、管理和金融財務的共有二十五人,相信與自由黨的政治理念有直接關係。 參選人學歷提高 民主黨今屆派出一百零九人參選區議會,人數僅次於民建聯。雖然民主黨今屆派出四十名新人角逐區議會議席,佔總參選人數近四成,但其餘六十九人都是現任區議員角逐連任,角逐連任的比例在各政黨最高。於深水扎根多年的民協,今屆共派出三十八人參選,其中十三人是首次參選,佔總人數三分之一。擁有大專或以上學歷的候選人共二十七名,佔總參選人數超過七成。 反對派「新丁」公民黨,今屆派出的四十二名參選人,其中有三十六人是首次參選,比率甚高。不過有學者分析,公民黨在地區工作的時間太短,能否取得佳績成疑。公民黨的候選人主要來自教育界、社福界及法律界。 |
|
文章編號: 200710210020049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1 ---------- |
文匯報 A11 | 香港新聞 | 與民分享 |
2007-10-21 |
分享「香港故事」 訴服務市民心聲 匯賢智庫主席葉劉淑儀參選立法會補選的最新宣傳單張「我的『香港故事』」正式問世。葉太透過其中所載的珍貴照片、簡短的文字,和市民分享自己的「香港故事」,包括80年代參與第1屆區議會選舉,也是香港第一次直選的深刻體驗,並定下「做香港事、行香港路」的宗旨,表明自己服務市民的心聲。 展現做香港事走香港路 葉太這最新的單張《我的「香港故事」》昨日首度公開派發,為讓市民可第一時間得到單張,葉太親身到柴灣派發並跟市民問好。沿途可見,葉太受到市民熱烈的歡迎,不少街坊既要求與葉太合照,又希望葉太可為她們在單張上簽名留念。得到市民的歡迎,葉太事後更向記者笑說:「唔係做媒!」葉太坦言,單張所記載的,是她的人生歷程,同時也見證了香港廿多年的發展歷史,體現「做香港事、行香港路」。 在單張中最珍貴的照片,大概是葉太還未夠1歲時,以及6歲時拍攝的照片,與媽媽及弟弟的合照,又有90年代初家庭的合照,最特別是一張是葉太揹女兒的照片等。 總給外界形象硬朗的葉太說,父親在她21歲時逝世,「照顧家人的重擔就落在我身上。可能因為沒有『大樹遮蔭』的緣故,反而激發起我堅毅、獨立的精神」。 單張中包括當年她擔任民政主任時的照片,她寫道,自己因為「糧期準」、「福利好」而加入政府,「初入職時我其實並不習慣,甚至一度懷疑自己能否支撐下去,但最終我還是決心做好這份工作」。 歷史見證 落實首次區會直選 最能反映香港發展里程碑的,是她於81年參與的,宣傳香港的第一次區議會選舉,「當時80年代,香港從沒有舉行過大規模的選舉,傳媒朋友都未意識到推行直選的歷史意義,故反應十分冷淡。儘管如此,我和一群幹勁衝天的公務員,在當時的政務司鍾逸傑爵士的領導下,還是努力不懈地推行『地方行政計劃』,落實第一次的區議會直選。」 另一歷史時刻,是她擔任入境處處長時,推廣特區護照的一刻。不過,她卻在這段時間得悉丈夫葉文浩患病,「每當我在周末留在辦公室工作,抬頭看見窗外蔚藍的天空,想到在這樣的良辰美景,未能陪伴病重的丈夫,情不自禁的是無限歉意」。 她總結說,自己在投身社會工作後,「盡忠職守、服務市民」就是她的座右銘,「我的根在香港,所以必定會以香港為我的歸宿。未來的日子,我將繼續以服務市民為己任。」 本報記者 鄭治祖 |
|
文章編號: 200710210050057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2 ---------- |
大公報 A11 | 港聞 |
2007-10-21 |
青黃不接民主黨席位勢危 【本報訊】反對派政黨於今屆區議會的「版圖」料將重畫。回歸以來一直是反對派「龍頭」的民主黨,今年派出一百零九人出戰區議會,但角逐連任的候選人高逾六成,多少出現青黃不接的情況。相反創黨極短時間的公民黨,雖然在地區工作時間遠遠不及民主黨,但也派出四十二人參選,對反對派「龍頭」之位虎視眈眈。加上受到社民連和民協等反對派政黨「狙擊」,民主黨的形勢可說岌岌可危 若分析民主黨今次派員參選的情況,不難發現青黃不接的現象。一百零九名候選人中,竟然有六十九人角逐連任,佔總人數超過六成。不過,角逐連任的「雙料議員」數目則由九人銳減至三人,接棒者更多為名不見經傳之輩,其中涂謹申去屆藉「七一效應」以六百多票擊敗在油麻地富榮區服務街坊多年的鍾港武,在提名期結束前竟然「縮沙」,並放棄派其他黨員於該區參選,明顯是「接班」乏人。 相對於其他反對黨派,民主黨在地區工作的時間畢竟較長,估計仍能取得較多議席。至於公民黨今屆派出四十二人參選,當中絕大部分是首次參選的「新丁」。 公民黨秘書長鄭宇碩早前也向傳媒表示,要找合適人選出戰區議會選舉並不容易,沒有可能與經營多年的民主黨相比。不過公民黨的候選人不乏「明日之星」,例如擅演戲劇的陳淑莊和「太子爺」曾國豐等,即使今屆落敗,也能打響名堂。 除了公民黨外,予人激進印象的社民連也派出二十七人參選,其中二十一人是新人。在區議會席位「僧多粥少」的情況下,民主黨再締造上屆成績的機會又再降低。 |
|
文章編號: 200710210020050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3 ---------- |
明報 P18 | 時代 | 法政隨筆 | By 余若薇 |
2007-10-21 |
政治酬庸 特區政府推出更進一步的政治委任制,增設11 名副局長及13 名助理,可委任政黨人士,目標是「培養政治人才」, 「為普選鋪路」。 奇怪這政府做事,往往是反其道而行,《基本法》明明要邁向民主普選,政府卻在小圈子選舉制度下增加政治委任! 我問林瑞麟局長將來政治委任官員是否如特首般對不同黨派「親疏有別」。林局長一臉理直氣壯地辯稱:其他地方的政府也是委任「理念相同」人士, 「親疏有別」是政治現實。 局長忘記了在其他有民主普選的地方,當政府得到選民授權執政,推行有民意基礎的政綱政策,實屬無可厚非。但香港的政治現實剛相反,實行小圈子政治,是多數服從少數的畸形制度!全港300 多萬登記選民,只能直選選出半個議會。另一半由20 多萬手握兩票的功能組別選民選出。功能組別議員可否決直選議員的議決。這20 多萬選民還有第3 票可挑選800 人選舉委員會,選出特首。 要改動這制度,又要經這不民主方法產生的立法會裏三分二議員同意,這正是香港政改的困局。 小圈子產生的政府用更多公帑委任更多同聲同氣者為政治官員,將「親疏有別」精神再繼續伸延,無非是增加政治酬庸的籌碼,令畸形制度更加腐敗。 日前田北俊高調批評地鐵總裁周松崗提名公民黨陳淑莊參加區議會選舉,並揚言以後自由黨對有關地鐵的事「會睇緊」;雖然田氏已撤回言論,但事件確實反映一些政黨人士將立法會議員職責與政黨利益掛,公私不分。 林局長一副大義凜然地說「親疏有別」是政治現實,正好反映在未有普選情下增加政治酬庸可以帶來的禍害。 |
|
文章編號: 200710210040129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4 ---------- |
東方日報 A32 | 龍門陣 | 自由天地 | By 田北俊 周梁淑怡 |
2007-10-21 |
流會與檢討待遇不應掛鉤 上星期三的立法會大會,由於法定人數不足而在末段流會。這次事件是不幸的,也難免會影響議會形象,公眾感到不滿也完全可以理解。不過,現時正在進入區議會選舉的倒數,部分同僚少不免需要落區助選,也是造成今次事件的原因之一。 自由黨的同事雖然也有部分要離席,但我們確保有過半數議員留守,是希望會議不會因為我們缺席而流會。若然將來各黨派也能在這方面加以留神,一定可以避免類似的場面重演。 近日立法會正就檢討議員的薪津和福利進行磋商,有人認為今次流會事件應作為考慮的基礎,斷定議員不值得享有比現時高的待遇。 我對此看法不盡認同。當日缺席者,固然對引致流會責無旁貸;不過,今次檢討議員待遇,其實是為了日後能吸引更多年輕才俊投身議會行列,以長遠提升立法機關的整體質素。再者,即使提高薪津的建議得到接納,現屆議員也不一定能享受得到。故此,我覺得不應為這次單一事件,而影響我們檢討議員待遇,也影響長遠提升議會整體水平的目標。 事實上,立法會議員除了要出席眾多委員會會議,還要處理公眾申訴、研究政策、落區視察、與政府官員接觸等等,也無法定休假,是一份比一般全職更全職的工作。可是,其薪酬待遇,不但較公營或私營機構中類似職系相對偏低,甚至連最基本的醫療與退休保障也欠奉,要吸引更多人才擱下事業加入,恐怕難之又難。故此,我希望公眾在思考這個問題時,不要受這次流會的單一事件而過分影響判斷。 周梁淑怡 |
|
文章編號: 200710210320248 |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5 ---------- |
慧科訊業有限公司 查詢請電: (852) 2948 3888 電郵速遞: [email protected] 網址: http://www.wisers.com
慧科訊業有限公司(2008)。版權所有,翻印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