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公報 A18 | 大公評論(香港) | 點擊名人 | By 游雨僧 |
2007-11-12 |
陳老太的虛偽與「公關災難」 陳方安生「忽然參選」後,在連串的選舉活動中醜態頻出。相反,葉劉淑儀卻表現得光明磊落,真誠務實。兩人的民意支持度已縮小到數個百分點。陳老太驚呼不會低估對手,並會不時檢討選舉策略云云。 古語云「言為心聲,行為心表」,西諺云「行為是心靈的外衣」,陳老太在競選中醜態頻出,既顯示她的競選團隊脫離市民,亦暴露了她的虛偽。 反對派恐失選票 陳老太先是「忽然恤髮」。戴著太陽帽的陳老太,在「撐傘」遊行中臨陣縮沙,走了10分鐘便忽然在銅鑼灣崇光百貨對面離隊,在傳媒眾目睽睽下,像闊太般施施然走去髮型屋扮靚恤髮,激怒一班反對派人士,被批評為「愚 不可及,傲慢無禮」。陳老太「忽然恤髮」,暴露她身驕肉貴,仍然認為自己是「貴族」的心態。陳老太曾被反對派吹捧為「香港版的昂山素姬」,但如果昂山素姬貪靚重要過爭民主,怎配稱為「民主女神」。儘管為陳老太抬轎的李柱銘聲稱「不過是花絮枝節」,但反對派陣營判斷陳老太「忽然恤髮」,是一場「公關災難」,會流失不少選票。 接著,陳老太自爆在退休後曾致電高官,要求撤換葉劉淑儀,不僅令社會嘩然,而且反對派中也有人認為陳老太又闖了禍,不利其選情。其實,陳老太自揭於背後「插」葉劉,不僅是無理的「退休干政」行為,而且是缺德的背後害人行為。《紅樓夢》所說「上頭一臉笑,腳下使跘子,明裡一盆火,暗裡一把刀」,正是陳老太的寫照。陳老太有「陳四萬」之稱,想不到她笑容可掬的招牌下,卻是表裡不一、口是心非、口蜜腹劍、笑裡藏刀、虛情假意、背後害人。陳老太自爆背後「插」葉劉,本欲唱衰葉劉,想不到卻唱衰了她自己。 連串活動醜態百出 再接著,陳老太答允為一個義工組織尋找捐款人及擔任贊助人,並呼籲他們投她一票。陳老太雖辯稱自己對退休人士義務工作協會的籌款承諾,是在選舉後才會履行,不過,根據《選舉(舞弊及非法行為)條例》第6條,「如任何人被裁斷在選舉期間前、在選舉期間內或在選舉期間後作出舞弊行為,則該人可被裁定犯了在選舉中作出舞弊行為的罪行。」陳老太竟然不避賄選之嫌,其法治意識之低,令人驚訝。 陳老太「忽然恤髮」、「忽然自爆」、「忽然贊助」,在連串的選舉活動中醜態頻出,充分暴露了她愚不可及、傲慢無禮,以及目無法治、涉嫌賄選之態度和行為。 |
|
文章編號: 200711120020098 |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1 ---------- |
星島日報 A18 | 每日雜誌 | 港倩周記 |
2007-11-12 |
陳四萬落場出銃 反對派上星期五出來站台打告急牌,卻跑出一個阿伯來抗議,拿著一份寫李柱銘是漢奸的報紙通處走,認真贈興。 各政團做的民調都顯示,市民對區選的投票熱情不高,想投票的市民也不是一面倒投反對派的候選人,例如有民調問選民會投那個派別的候選人,話投民主派的有三成三,話投親中派的有一成半;但最多的卻是話會投獨立候選人,佔近四成,反對派形勢不妙。 為求勝選亂押注 反對派還沉醉在二○○三年的美夢中,當年有沙士,有廿三條,有大遊行,跟著在當年年底進行區議會選舉,反對派打出「打倒保皇黨」口號,藉著市民對政府不滿情緒高漲的形勢,在區選中大獲全勝,記得當時尖沙嘴有個反對派候選人,全無地區服務經驗,選舉前才加入反對派政黨,但靠著「打倒保皇黨」的口號,就把多年服務地區的對手打低。當日的政治狂潮如一股烈風,把一切障礙物吹倒。 但○五年後,政治情勢劇變,今年三月特首選舉,「煲呔曾」以高提名、高選票、高民望三高當選,已經預示政情從○三年狀況一百八十度扭轉過來。 以李柱銘、黎智英為首的反對派大佬,感覺到形勢惡劣,為求勝選,拉陳四萬出來參加港島區補選,借此一箭雙鵰,除了阻住葉太當選,並借此提振區議會的選情。 如今看來,拉陳四萬上陣,把所有注碼押在她身上,很可能是一著亂押注的錯棋,反對派藉陳太出戰,繼續以政治對抗為主軸的策略,更是錯上加錯。 陳四萬以民主為賣點,但事實上她的確不是這一科,忽然民主,只有其型,並無其質,結果就接連出事。先發生恤髮事件,皆因陳太對民主並無感情,只視出席「撐遮活動」為開幕剪綵一樣,剪完綵就去恤髮,她根本無激情去參與整個活動,也沒有察覺「去恤髮不去遊行」有何不妥。其後,她自爆退休後曾致電政府高官叫他炒葉太,陳四萬以為講這些內幕可以勾起人們對廿三條的回憶,但卻估不到會引起退休高官干政的質疑;同樣道理,她平常根本不覺得退休上司對現任官員指指點點有何問題,她是活在上一個世紀的人物,空有前衛包裝,骨子裏只有守舊思想。 死人何故尋舊路 一件又一件的風波,令市民察覺陳太根本不是想像中那回事,反對派大佬想靠她帶起區議會的選情,靠她發動一場「民主VS非民主」之戰,怎知完全搞唔起,區選前還是平靜如死水。陳太的錯著,令反對派錯寄希望在她身上,無在其他方面下工夫,結果孤注一擲買唔中,恤髮事件更等如打麻雀一落場就「出銃」,為對手增加注碼。 反對派最錯的是「死人尋舊路」,想重溫二○○三年的好夢,不知道民心已和當日迥異。在那個民怨沸騰的日子,人心思變,也不理是選區議會還是選立法會議員,總之就利用手中一票,表達對政府的不滿。但四年過去,香港由亂而治,人心求安,大家都覺得目前的狀況不錯,根本不想有大變。民心由破壞變為建設,反對派還死要去破壞、對抗的舊路,當然行不通。他們發覺此路不通時,就以為破壞的力度未夠大,要找一個頭面人物來擴大破壞力,結果找了眼紅「煲呔曾」做特首的陳太,想不到陳四萬已經完全和時代脫節,找她來領軍,再把反對派帶入一個死胡同。 不知從那天開始,香港的反對運動變得那樣老化,二十年的舊面孔,還在台上跳舞,所以李馬丁重複著二十多年來借美國來打中國的一套,結果突然撞大板。 走過街頭,看見民建聯找了又專業又後生的女仔參加區選,竟然和民主黨一個老人家對選,兩派人馬好像角色互換一樣,反對派變成保守勢力,無論人物抑或手法,都是二三十年不變;建制派卻是進步力量,順應著香港和內地融合的大潮流,與時並進。 這個星期日就是區議會選舉日,反對派在區選前夕,開始打「告急牌」,看來這次是真急而非假急,因為反對派形勢不妙,本來想靠推陳四萬出來參選谷起區選選情,怎知卻一點帶動作用都無,端的是打錯算盤。 |
|
文章編號: 200711120030040 |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2 ---------- |
明報 A08 | 港聞 政情 | 立會補選 |
2007-11-12 |
陳太炒飯饗中產葉太今日迫巴士 參與立法會港島區補選的前政務司長陳方安生昨日到置富花園探訪一個中產家庭,並做了「撚手小菜」給該家庭品嚐,戶主沈先生及到場支持的公民黨余若薇大讚陳太廚藝不俗。陳太說,中產最需要的是民主政制,而非政府的「小恩小惠」。 另一邊廂,葉太昨早繼續落區拉票,到寶馬山派發傳單,今日一清早會走去「迫巴士」,感受南區居民平日深受的塞車之苦。 陳太說: 「大家都知中產家庭對社會有好大貢獻,他們通常自強不息,不希望政府會有什麼小恩小惠,只是希望在民主發展下,香港管治質素會提升。」她說,希望早日得到民主,令沈先生的女兒在18 歲時有權選行政長官及立法會議員。她又呼籲,市民在週日的區議會選舉盡公民責任,踴躍投票,但投票前要先瞭解候選人政綱,分清「真民主」及「假民主」的人。 問及她會否參加明年立法會選舉及特首選舉,陳太表示目前只集中精神全力應付補選,但若得市民支持,會積極考慮參選08 年立法會選舉。 陳太昨日探訪沈先生及其就讀中四的女兒Shirley,談及教育問題。沈先生說,女兒的學校到高中時才轉用英語教學,陳太回應,中四才用英語教學,可能令學生難以適應,又籲Shirley 多聽英文台學英文。陳太及後表演撚手小菜「叉蛋炒飯」,又分享入廚心得及如何吃大閘蟹「不吃損口」。 葉劉淑儀昨日則到街頭派宣傳單張,有家長上前反映子女學習問題;今日她會到鴨舌洲利東村派發競選單張,接著會跟市民「迫巴士」到香港仔隧道口,以瞭解該區交通情況。參加港島區補選的其他候選人包括李永健、蔣志偉、柳玉成、蕭思江、凌尉雲及何來。 |
|
文章編號: 200711120040008 |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3 ---------- |
蘋果日報 A08 | 港聞 |
2007-11-12 |
港大民調陳太大幅拋離葉太領先17百分點學者:民主價值觀獲認同 【本報訊】根據香港大學最新立法會港島區補選民意調查結果顯示,前任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的支持度大幅拋離前任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17個百分點,為進行調查以來兩人最大的差距。有學者分析,調查結果反映,市民認同陳太上周參與選舉論壇時的溫和理性,以及推動民主的價值觀,反之葉太未能為當年推銷23條立法成功洗底。記者:林俊謙 本報有份贊助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進行的最新民意調查顯示,陳太的支持度節節上升,由本月8至10日的42%,升至9至11日的45%;葉太支持度則由31%滑落至28%,兩人支持度差距擴大至進行調查以來最大的17個百分點。調查又顯示,陳太在自稱中間派和沒有政治傾向的受訪者的支持度,首次以41%及31%超越葉太的40%及27%。陳太競選辦公室昨日回應時表示,陳太會繼續努力,爭取更多選民支持。葉太競選辦則稱,會以平常心面對結果,並將之視作參考。 葉太未能為23條洗底 城市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學術統籌宋立功分析,調查結果反映市民認同陳太溫和、理性和推動民主的價值觀。宋稱,兩人支持度差距在選舉論壇舉行三日後,才在調查結果反映,原因是當日只有收費電視台轉播論壇,大部份市民要透過隨後的傳媒報道,方有機會消化兩太的表現。他又指出,葉太未能成功為當年力推23條自圓其說,「葉太明顯唔能夠喺論壇上成功洗底」。宋又指出,雖然陳太目前的支持度拋離葉太,相信選舉的關鍵時刻會在下週日區議會選舉投票日之後,因為屆時各大黨派才會全力為兩人拉票,「屆時兩太只要出現任何小錯誤,都會成為對方攻擊嘅目標,影響中間派選民嘅投票取向。」有泛民中人認為,結果反映中間派選民認同陳太理念,但陳太不會鬆懈,因目前離12月2日投票日仍有一段時間,變數仍然很多。 陳太籲市民區選投票 面對政府及親政府陣營對今屆區議會選舉施以「冷處理」,令民主派候選人的選情告急,陳太昨日探訪置富花園一個中產家庭後,即呼籲市民下週日踴躍到票站投票,以行動支持推動真民主的候選人。對於泛民主派指出,最近出現不少突然表態支持2012年雙普選、並以此作為唯一參選政綱的區選候選人,以圖拉散民主派票源,陳太說:「市民應該分清楚邊啲係真民主,邊啲係假民主,一定要睇清楚(候選人)政綱嘅細節。」 滾動民調(9-11/11/2007) 假如聽日係立法會港島區補選,你會投以下邊一位候選人?1.柳玉成不足1% 2.李永健不足1% 3.蕭思江不足1% 4.葉劉淑儀28% 5.蔣志偉1% 6.凌尉雲不足1% 7.陳方安生45% 8.何來1% 全部都唔選7% 未決定/唔知/難講18% 受訪人數:585 資料來源:港大民意研究計劃 |
|
文章編號: 200711120060017 |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4 ---------- |
南華早報 EDT2 | EDT | By and Albert Wong |
2007-11-12 |
Chan resigns from firm with stake in 'Big Tobacco' Legco by-election candidate Anson Chan Fang On-sang has resigned as non-executive director of a top luxury goods company, which holds a significant investment in the world's leading tobacco group.
The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inquired about Mrs Chan's tobacco links last week and yesterday she confirmed her resignation. The Post asked candidates in the Hong Kong Island Legislative Council by-election on December 2 to declare directorships and other interests based on the existing Legco requirement on lawmakers. In mid-September, Mrs Chan was elected to the board of Compagnie Financiere Richemont. The Swiss-based luxury giant also holds a 19.2 per cent interest in British American Tobacco. Anthony Hedley, community medicine professor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aid the involvement of community leaders with tobacco was potentially a major problem. "Given that tobacco control is such a high-profile political issue globally and locally, it is difficult to see how anyone in Legco can have substantive tobacco investments and business without declaring a major conflict of interest. "We do not need another legislator, least of all in the democratic camp, who has deep connections with the tobacco industry," he said. Mrs Chan's campaign office yesterday said she had resigned her directorship, adding she had agreed to become a director before deciding to run in the election. "She has never attended any board meeting and has resigned her directorship," Mrs Chan's spokesman said. She fully supported the measures taken by the government to reduce tobacco consumption, the spokesman added.
Cheung Chor-yung, senior lecturer in public and social administration at City University, believed the public would not be strongly opposed to Mrs Chan's role in the company. "It's true that a certain group of people have very strong views about the tobacco industry but Mrs Chan is not involved in any direct lobbying. "Unless it involves a substantive advantage, I think most people would respond to the news and say 'oh really? But so what?'" he said.
The campaign office of Regina Ip Lau Suk-yee's, Mrs Chan's main election opponent, said the former security chief was not on any board. Mrs Ip heads the Savantas Policy Institute and is a member of the Commission for Strategic Development. She is also honorary president or adviser to a number of disciplinary services unions and other groups. By-election candidate, solicitor Jimmy Siu See-kong, has declared a directorship in Charter Favour, a company which is being wound up. Mr Siu also has three flats. Fellow candidate barrister Lee Wing-kin has declared a flat and a car parking space, but no any directorships. Cecilia Ling Wai-wan said she felt uncomfortable disclosing anything unless she was elected.
Stanley Chaing Chi-wai also refused to disclose such information. Candidate Ho Loy is director of the Lantau Post and the Lantau Buffalo Association, and helps with liaison for the Lantau South community education committee. The activist is also a member of Local Action, Heritage Watch and the Wan Chai Street Market conservation group. Lau Yuk-shing has only one item in his declaration: "casual work - hydraulic works - when I have time". |
|
文章編號: 200711120270398 |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5 ---------- |
新報 A08 | 政情 |
2007-11-12 |
陳太訪中產家庭下廚炒飯 【新報訊】區選進入倒數一星期, 立法會港島補選方面, 候選人則尚有三周拉票時間。立法會補選候選人陳方安生昨日前往南區置富花園一中產家庭造訪, 更親手下廚為眾人炮製一道叉燒炒飯, 並呼籲所有市民, 特別是年青人應盡選民責任, 在本星期日區選中, 踴躍投票。而葉劉淑儀昨則到寶馬山派發宣傳單張及拉票。 陳方安生昨再度被問及是否明年再選立法會, 陳太指現集中精神應付補選, 如獲得市民支持, 會積極考慮參與明年立法會選舉。有問及她是否改變了主意, 陳太稱以前沒說過不考慮。問及萬一在補選落選, 是否不考慮明年再參選, 陳太強調不論輸贏, 在今次補選中會全力以赴, 透過政綱與不同階層人士接觸, 尋求支持。 盛智文讚葉太論壇表現 問到今屆區選有不少候選人都打出支持2012年雙普選政綱, 陳太稱因大部分市民都支持2012年雙普選, 這是主流意見。而作為葉劉淑儀的提名及支持者, 海洋公園主席盛智文稱, 有收看上週四的候選人論壇。對葉太就23條立法問題上備受攻擊, 盛智文稱葉太當晚表演已是不錯。他指相對其他對手, 葉太仍是較強的候選人, 因她熟悉政府事務。他指曾蔭權角逐連任時, 在辯論中也受到攻擊, 葉太應克服有關情況。另外, 陳太昨到置富訪問一家三口的沈氏家庭, 沈先生現每週有一天時間, 到陳太母校聖心書院教授音樂,陳太稱中產人士對社會有許多貢獻,希望早日見到民主有所發展。 |
|
文章編號: 200711120330036 |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6 ---------- |
大公報 A02 | 要聞 | 井水集 | By 關昭 |
2007-11-12 |
不懂民生如何當議員? 立法會港島區補選首場論壇,陳方安生在經濟、民生議題上的表現不僅明顯不及葉劉淑儀,比起其他六位候選人也相形見絀。 其實,補選工作開展至今,出現了一種令人關注的情況,就是「泛民」方面刻意營造的政治化「對壘」,已經嚴重歪曲了補選和立法會議員職能的本來性質。 在「泛民」一方發起的攻勢中,陳太被稱為「民主良心」,「二○一二雙普選」成了主要口號,而對葉太則舊事重提,在當年的二十三條立法問題上大做文章,如此整個補選工作被高度政治化,掩蓋了經濟、社會、醫療、教育、交通、住屋等其他重要議題。 在陳太的公開活動和參選政綱上,開口就不離「二○一二雙普選」,不離什麼「要向中央爭取」;在日前的首場論壇上,陳太提起普選和抗衡中央就侃侃而談、眉飛色舞,但一碰到經濟、民生議題就立即「死火」、原形畢露,情況是有目共睹的。 而問題在於,對這種漠視民生、不重社情的表現,陳太本人似乎認為一點也沒有問題,公開笑嘻嘻的表示「這個問題我不清楚」 、「那個問題我不如葉太」,彷彿關注社會民生與她的參選沒有絲毫關係,只要憑她的「良心」和大講普選就可以盡好議員的本份和職責。這難道是事實嗎? 事實是只要翻開基本法有關條文就可以看到,作為立法會議員有十項職能,通過特首施政報告和財政預算案、立法修法、監察施政……,哪一項不是和社會、經濟、民生有關?如此「獨沽一味」只談民主、只講普選,就能當好議員?就是議員的應有要求和條件?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以陳太一貫的高高在上,而且至今不改其自視高人一等、漠視群眾的心態,「你們遊行我恤髮」,公開論壇要求用英語發言,只講普選不講民生,其與議員職能、要求的差距是何止十萬八千里,「大纜扯唔埋」。 選民如果把選票投給陳太,日後立法會上無非就是在「訓街卿」、「長毛」之外再多一把「政治聲音」,日日吵普選,凡是有利社會民生的議案則諸多阻撓、不讓通過,如此而已,豈有他哉! 關昭 |
|
文章編號: 200711120020011 |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7 ---------- |
星島日報 A17 | 港聞 |
2007-11-12 |
差距接近十七個百分點 陳太支持率領先葉太幅度再擴 經過上週四的港島區立法會補選辯論後,匯賢智庫主席葉劉淑儀在短短兩日支持度跌穿三成,僅兩成八的支持,創下支持度新底,而其主要對手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的支持度,在不同被訪者的支持度上升,達四成五,以十七個百分點遠遠拋離葉太。有學者分析,與補選論壇效應逐漸顯現有關。 本報記者 港大民意網站昨日繼續發表最新的滾動式民調結果,假如明日是立法會港島區補選,只有兩成八投票給葉太,卻有四成五會投票給陳太,兩者差距大幅增加至十七個百分點,與兩日前上週五九個百分點差距,幾近增加一倍,也創下葉太得票新低 補選論壇效應漸顯 葉太選票主要流失來自沒有政治取向的被訪者,過去一直有接近四成支持的葉太,突然只有兩成七的支持,較前日三成六大幅下跌九個百分點;在自稱親中派的得票當中,葉太選票流失也較多,由上週五的七成四減到六成四,大幅下跌十個百分點。相比葉太,陳太在不同政治取向中,支持度都上升,特別是中間派和沒有政治取向的被訪者中,首次擊敗葉太,在兩方面的支持都高於葉太,分別有四成一和三成一的支持,就連自稱親中派的支持度也上升四個百分點,達一成五。中大政治及行政學系高級導師蔡子強分析,經過選舉論壇民意的發酵,輿論統一地批評葉太輸,並指其政治模糊的策略在論壇一役完全顯露是「裝」出來,論壇才是真正的葉太,她與當年的廿三條葉太並無分別。 葉太:網誌籲真情對話 投票取向,肯定和多數會投票給陳太的有九成八,創出新高;會投票的葉太的則下跌至六成四。其他港島區候選人,除了何來和蔣志偉得百分之一支持外,李永健、柳玉成、蕭思江和凌尉雲的支持度都不足百分之一。陳太昨日分別到聖母無原罪主教堂和堅道浸信會派單張,之後又到置富花園家訪,探訪沈先生和女兒沈念;葉太則到寶馬山派傳單,晚上出席王仁曼芭蕾舞學校家長教師會在北角總校舉辦的第十二屆編舞比賽作頒獎嘉賓。葉太昨日在網誌上呼籲,各位Facebook朋友在本週六到銅鑼灣見面,作真情對話。 |
|
文章編號: 200711120030035 |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8 ---------- |
南華早報 EDT13 | EDT | By [email protected] |
2007-11-12 |
Down into the fray If you had asked, four weeks ago, who would win a landslide victory in the Legislative Council by-election, people on the street would have said: "Anson Chan Fang On-sang". Today, the answer would be very different. Mrs Chan's victory appears anything but certain. An opinion poll conducted by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last week indicated that the big lead she enjoyed over her rival, former security chief Regina Ip Lau Suk-yee, has been trimmed to as low as 3 percentage points. While the poll's validity could be a matter for debate, it nonetheless serves as an ominous sign about Mrs Chan's waning popularity. The interesting question is: why has the political wind shifted so quickly? With hindsight, Mrs Chan's decision to stand might not have been such a savvy move. Labelled the "conscience of Hong Kong" by the international media, she appeared to personify law, order and administrative prudence, as they had become established in the pre-handover years. Above all, the former chief secretary seemed to represent those who refuse to succumb to pressure from Beijing. This image of a principled woman won her immense popularity. Yet, such political symbolism appears to have lost its lustre following her entry into the by-election race. In a nutshell, Mrs Chan's fading fame underscores the downside of symbolic politics, whose appeal builds on abstract values and broad ideas while leaving the specifics in the shade. Most importantly, to become a symbolic figure, one has to distance oneself from tangible political rewards. Mahatma Gandhi, the symbol of anti-colonialism, did not seek the honour of "Father of the Nation" when he led India's independence movement. South African president, Nelson Mandela, stepped down once the nation was on its feet. Thus, symbolic figures can be set apart from other politicians precisely because they have proved to be crusaders of a cause, not a prize. In a way, Mrs Chan's waning popularity is a product of her own success in previous years. Having stepped into the election fray, she is now chasing a concrete political objective - a seat in Legco. Although one could argue that this seat is a small step to a lofty ideal, the Mrs Chan of today nonetheless appears at odds with the Mrs Chan of yesterday. This move from the abstract to the real world of politics has not worked well for Mrs Chan. In order to move closer to the pan-democratic camp, she has had to venture into unfamiliar territory - tackling issues such as a minimum wage and welfare provisions. While her eloquence and wit continue to be useful, she nonetheless has to mingle with vendors and housewives. Although Mrs Chan has mastered all the rituals of mass politics remarkably well, her weaknesses have also become visible as the gap narrows between her and the masses. Mrs Chan seems to be one among many politicians, rather than a unifying force, at this moment. Thus, her competitive edge over Mrs Ip has been undercut. Like Mrs Chan, Mrs Ip has pledged her support to the democracy cause, although she is more attuned to the wishes of Beijing. Mrs Ip has also visited public housing estates, and delivered numerous speeches. As a result, the election contest has lost some of its attraction; the contrast between the two has become blurred. A "war of the century for democracy" - a phrase coined by some in the pan-democratic camp - has not emerged. It remains to be seen whether Mrs Chan can effectively turn the tide before the December 2 polling day. But, in any event, she will be remembered for her courage to meet the challenge of the day. Moving from abstract principles to the real political battleground may be an inevitable step for all, as Hong Kong's transformation from elite to electoral politics continues. The swing in Mrs Chan's popularity could just be the unavoidable price of her transformation. Kitty Poon, an assistant professor at the Hong KongPolytechnic University, is a part-time memberof the government's Central Policy Unit |
|
文章編號: 200711120270460 |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9 ---------- |
蘋果日報 A24 | 論壇 | 探針 | By 梁家傑 |
2007-11-12 |
探針︰今日之言昨日之行
西方有句話說,「在政治上,一星期已太長」。我是在從政之後,才體會到這句話的深意。就以這次港島區補選來說吧。假如在幾年前,問任何一位香港市民,大概誰也想像不到,陳方安生和葉劉淑儀會參選立法會議員。誰會想到,兩人會放下身段和捲土重來呢?不論兩人的政治立場為何,以往高高在上的司局級官員,這次藉著參選而親身走入群眾,接受民主選舉的洗禮,對香港的政治發展是有積極意義的。 有拒絕接見的前科 葉太這次參選,第一件事便是就當年推銷廿三條草案的處理手法向公眾道歉,希望撇清包袱,重新上路。在論壇上,葉太又反覆說明,就政制問題而言,她的優點是願意並能夠與中央和各界溝通,以尋求一個各方接受和可行的共識。真的是這樣嗎?我們真的可倚仗葉太來斡旋出一個政治共識來嗎?我坐在台下,心裏不無疑惑。廿三條立法時,我正好出任大律師公會主席,三番四次透過律政司司長梁愛詩約見葉太,要求見面討論,得來的回覆都是她太忙,沒時間跟我們見面。香港人也許記得,當年大律師公會極力主張應推出白紙草案諮詢,並且修改草案,以最低限度立法,以維護香港既有包括言論、集會和結社等人權和自由。為甚麼葉太當年作為主事的政治問責官員,可以不與持不同意見的團體見面,靜心聆聽,以理服人?今天她強調願意且能夠與各界溝通,與她當年的行為是否格格不入?在補選論壇上,正好我被抽中,發問第廿三條問題。我便向葉太發問這個憋在心裏五年的「廿三條」問題。葉太回應說,當時是律政司司長梁愛詩和法律政策專員歐義國,代表政府接見大律師公會。「我不是律師,我那有資格呢,當時梁愛詩和歐義國已見過你們很多次了」。我當時沒有機會跟進問題。其實,當年梁愛詩跟我們說,律政司的角色只是政府的法律顧問,保安局才是出主意的「話事人」。大概香港人也記得,當時葉太身為保安局長,推銷廿三條立法時站在最前線。但廿三條立法並不單單是法律條文,而是牽涉到限制市民的人權和自由;況且,倉卒和過度立法,衝擊香港的法治和核心價值,這些都是市民當時非常憂慮的問題。由保安局主導的條例草案,主要從執法部門和國家安全的考慮出發,為甚麼就不能聽聽大律師公會的意見?更重要的是,葉太當年既然有拒絕接見的前科,現在我們要怎樣理解她在論壇所指,參與政治要有誠意、重溝通、不要高高在上等等的說法?葉太參選時,只是就她推銷廿三條草案的手法和態度向市民道歉,由此可以見出端倪。細嚼她這番話,可知她認為草案的內容沒有問題,只是她的表達手法觸怒了市民。這與香港市民的認知,可說有一大段距離。 出爾反爾成為笑柄 政治人物的言行受公眾注目。話一出口,便成為公開紀錄,其後有否兌現,公眾都心裏有數。很多年前,老布殊在競選總統前當著電視鏡頭,信誓旦旦地承諾不會加稅,結果出爾反爾,成為笑柄。即使在香港,曾蔭權今年初不是說政改綠皮書會訂出三個方案,任何取得六成支持便會向中央政府推薦嗎?如今安在哉?葉太在論壇說,「吾將上下而求索」,她會堅持努力推動香港的民主。可惜她的面容和身體語言徹底出賣了她:葉太仍然是當年高高在上,跋扈囂張的官員。希望她認識到,轉變不單單在於包裝和形象,更在於態度和誠意。從政者是否「覺今是而昨非」,市民是會感受到的。立法會議員梁家傑 |
|
文章編號: 200711120060056 |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10 ---------- |
南華早報 EDT2 | EDT | By Jimmy Cheung |
2007-11-12 |
Minnows fight against odds in by-election Welfare recipients and mainlanders may be in the minority in Hong Kong but their voices are being heard loud and clear in the Legislative Council by-election. And one of the candidates contesting the Hong Kong Island seat on December 2 says some people are not too happy about this. Single mother and heritage activist Ho Loy, 42, who lives on comprehensive social security assistance, says she had faced blatant discrimination since declaring her candidacy. Some residents have asked me, `How can you be a legislator? You aren't even handling your own life well. You can't even manage to have your daughter go to school'. Ms Ho has been criticised for not sending her nine-year-old daughter to school. Recalling cramped living conditions during her childhood, the major plank of Ms Ho's platform is a demand for a housing policy review. She said the income ceiling for public housing families should be raised. She also feels flat sizes are too small to enable people to lead decent lives and for them to appreciate art and culture at home. Ms Ho wants democracy at every level of life, including culture and town planning. She advocates small classes and more support for non-Chinese students. An opponent who shares her grass-roots background, Lau Yuk-shing, describes himself as a free worker. Mr Lau, 54, was a democracy activist on the mainland and was jailed for more than a month for taking part in the April Fifth Tiananmen Square protest in 1976. He moved to Hong Kong in 1985. In his first attempt to win a Legco seat, in Kowloon West in 2004, he was teased during a televised debate for his heavily accented Cantonese and still prefers to use Putonghua in interviews. But he said his previous election experience had reinforced his confidence in being able to gain residents' support. Mr Lau, who often attacks heavyweight opponents Anson Chan Fang On-sang and Regina Ip Lau Suk-yee in his campaign, said he was the first one to take a nomination form from the Home Affairs Office, well before the two former senior government officials declared their candidacies. I am running for genuine democracy to save Hong Kong, he said. Beijing-born Cecilia Ling Wai-wan, who moved with her family to Hong Kong 19 years ago, said she was concerned that she and the five other lesser known candidates were being treated as also-rans by the media and the public. The main problem is that the media tends to report our frivolous remarks to reinforce that perception, she said. Ms Ling said she was a director of a small trading firm, without any political affiliation. While her platform includes reforming the Mandatory Provident Fund scheme, she proclaims herself a Taoist in politics. I follow the non-action approach advocated by Taoists. I think the chief executive cares too much about his popularity and does a lot to boost it. But a good leader is one where people don't feel his presence and yet benefit from his governance. Copyright (c) 2007.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Publishers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
|
文章編號: 200711120270368 |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11 ---------- |
成報 A03 | 港聞 | 專訪 |
2007-11-12 |
不信爭2012普選增難度 陳太尊重態度 與中央作溝通 立法會港島區補選候選人、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參選以來強調冀與中央政府建立溝通渠道,爭取普選,她接受本報專訪時強調,自己會以尊重他人為與人溝通的基本態度,絕不用教訓式口吻。陳太又說,不相信「硬闖」2012年雙普選,會增加與中央溝通難度,認為中央有任何問題,包括為何不能於2012年實行,都可開心見誠地跟自己討論。記者張智仁報道 陳方安生的競爭對手之一葉劉淑儀,於上週四舉行的立法會補選辯論壇中,談及與中央溝通關鍵是「互相尊重」;本報問及陳太如何看這說法,陳太說:「 (該說法)冇需要講,同邊一個人溝通都要尊重、都唔會話用教訓嘅口吻,何況同中央領導人講?呢個人係……呢個係最基本嘅溝通嘅態度」,不覺得葉太說法是諷刺自己。 對於日後與中央溝通是否亦採尊重態度時,陳太強調:「我基本待人就係咁樣,梗係要尊重對方啦!唔使日後呀,亦唔需要講嘅!」 「乜野問題都可以傾㗎」 陳方安生參選以來多次提到希望與北京溝通,公佈政綱時亦向傳媒廣發一批退休前與國家領導人合照。然而,她亦曾承認中央不喜見其參選,故陳太與中央的關係一直成為焦點。 當問及「硬闖」2012年雙普選會否令她更難與中央溝通,陳方安生強烈否認,並語帶激動說:「如果中央係有咩關注嘅,咪拿出來大家傾囉,有乜野唔可以開心見誠傾嗜,乜野問題都可以傾㗎!你如果真係聆聽香港市民嘅心聲,香港市民屢次已經話要2012年實行雙普選啦!」陳太又主動表示,希望特首曾蔭權本年底上京述職時,可如實反映港人對2012年雙普選訴求。 望特首能反映港人訴求 陳方安生上月公佈政綱時,表明撤回2016/17年普選次選方案,力爭2012年雙普選,有指做法是要回應葉太的「模糊策略」,不過陳太斷然否認:「點會嗜?我出先㗎嘛,佢出後之嘛,點會?」她重申是因年初推出普選方案後,政府無解釋為何不能於2012年落實雙普選而撤回方案。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然而,陳方安生卻沒有選擇用這種方式認識祖國。她坦言,近兩、三年已甚少外遊,甚至已記不起最近一次到訪內地的時間,近年外訪大都是前往海外開會,間中會到英國的住所休息數周。 對於國家的印象,陳太表示:「感覺呢幾十年國家進步得好快囉,令到好多人能夠生活質素提高咗囉,當然仲有好多好貧窮嘅人,要逐步逐步嚟囉!」 無打算明年往京看奧運 明年的北京奧運盛事,陳方安生說,並無打算明年到北京欣賞奧運,「我覺得坐喺電視機前面睇仲好,因為那時北京一定會好迫好迫」! 參與今次立法會港島區補選的候選人除了陳方安生及葉劉淑儀外,尚有大律師李永健、「本土行動」成員何來、港人民權民生黨主席蕭思江、中國工黨副主席柳玉成、公司董事凌尉雲及落馬洲中港貨運聯會主席蔣志偉。 |
|
文章編號: 200711120290245 |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12 ---------- |
信報財經新聞 P10 | 政策政情 |
2007-11-12 |
陳太讚中產貢獻大 立法會港島區補選候選人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及前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繼續四處拉票。陳太昨天前往置富花園探訪一家三口的中產家庭,陳太強調會盡力爭取民主;葉劉則在寶馬山派單張,其競選委員會成員海洋公園主席盛智文表示,葉劉已汲取在港大論壇上的表現,有信心她在二十五日由電子傳媒舉辦的電視論壇中,會表現得更好。 陳太探訪的沈家是中產家庭,獨生女兒今年十五歲,陳太表示,沈家是典型的中產家庭,對社會有很大貢獻,能夠自強不息,毋須政府小恩小惠,他們希望在民主之下香港的管治質素可以提高。陳太強調,會盡力爭取民主,希望沈姓小朋友在十八歲時,可以有權投票選舉特首和立法會。 盛智文則透露,幾乎每天都與葉劉通電,雙方討論過葉劉在論壇上的表現。盛智文指出,她在港大論壇上的表現不算太差,但由於為人率直,難免予人固執的感覺,葉劉已經從中汲取教訓,想辦法克服問題,有信心她在下一次的辯論會可以做得更好。問及他本人會否參與選舉,盛智文只表示,希望有那麼一天,但目前有太多公職,難以抽身。 其餘六名候選人包括柳玉成、李永健、蕭思江、蔣志偉、凌尉雲和何來,則沒有公開的拉票活動■ |
|
文章編號: 200711123910031 |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13 ---------- |
am730 M04 | 新聞 |
2007-11-12 |
陳太訪中產家庭允為戶主獨女爭普選 參加立法會港島區補選的陳方安生,昨日走訪置富花園一個三人家庭,還親自下廚一味招牌炒飯,並與戶主分享烹飪心得,同行的公民黨黨魁余若薇嘗過陳太炒飯後,即舉起拇指形容「好食到爆燈。」 陳太家訪的戶主沈先生來自上海,其15歲就讀中四的獨生女兒沈念說得一口流利上海話,並以上海話與陳太交談。陳太逗留在沈家約一小時,她指中產對社會有很多貢獻,他們最渴望早日有民主,故她會盡力爭取普選,希望沈念18歲時,可以有權投票選出特首及立法會議員。另外,陳太昨日重申,若得到市民支持,她會積極考慮參加明年立法會選舉,但目前會集中精神應付補選。她亦呼籲選民在本週日的區議會選舉踴躍投票,並以候選人是否支持民主作為投票取向。 另一候選人葉劉淑儀昨日在寶馬山派傳單,其他候選人包括柳玉成、李永健、蕭思江、蔣志偉、凌尉雲及何來。 |
|
文章編號: 200711128920006 |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14 ---------- |
文匯報 A18 | 文匯論壇 | By 馬 文 |
2007-11-12 |
陳方安生與葉劉淑儀的差別 運用競選策略固然是重要的,但是,政治誠實終究要比任何虛假的花樣更經得起時間和事實的檢驗。香港島選區選民需要抉擇:是誰真誠與中央保持良好關係?是誰從香港實際情況出發,積極推動民主政制向雙普選目標前進?是誰關心弱勢群體,同時關注社會包容和和諧? 「三個對立」欺世惑眾 在政治鬥爭中,尤其在「你死我活」的競選中,使用簡單而對立的政治口號以動員和團結作為自己政治基礎的民眾或選民,是現代政治司空見慣的策略。陳方安生把2007年12月2日立法會香港島選區補選界定為「民主與非民主之戰」就是使用這一伎倆。2007年11月8日,她在參加香港大學學生會舉辦的立法會補選候選人論壇時進一步把她與葉劉淑儀女士之爭界定為「三個對立」—真誠對包裝、民主改革對維護建制、普羅大眾利益對既得利益。 無疑,在陳方安生眼裏,她是「真誠」、「民主改革」和「普羅大眾利益」的代表,而其最強勁的對手葉劉淑儀則站在她的對立面,代表「包裝」、「維護建制」和「既得利益」。 「良心」服務於私心 陳方安生引用她於2001年反對高官問責制而辭去政務司司長為例,自詡是憑「良心」說話和辦事。但是,當曾蔭權先生接任行政長官時,她卻忘了特區政府已實行高官問責制,竟然一再酸溜溜地對她昔日的下屬和師弟居然後來居上坐了香港第一把交椅表露不滿。可見,「真誠」與否是以其個人利害得失為依歸;其「良心」是服務於其私心。 假溝通真對抗 陳方安生明明已走上與中央對抗的政治不歸路,卻一再惺惺作態地表示要與中央溝通。這類「包裝」也許可以騙過某些善良而天真的選民,卻無法使任何對香港政治稍具知識的選民上當。 難道香港特別行政區自1997年7月1日以來按照《基本法》規定循序漸進地擴大立法會普選成份不是「民主改革」?難道特區政府在2005年下半年推行2007年行政長官和2008年立法會產生辦法的改革不是「民主改革」?難道葉劉淑儀女士於2006年中從美國學成返港一再認為—只要香港社會各界、各政治派別能夠包容共濟,2012年有望實現雙普選不是「民主改革」?什麼時候「民主改革」居然變成了陳方安生的「禁臠」?如果說「民主派」的政改方案唯一代表「民主改革」,那麼,陳方安生的方案與「民主派」立法會議員的方案有差異又作何解釋? 相輔相成怎能分割 難道《基本法》關於香港特別行政區直屬於中央人民政府、實行行政主導的政治制度不應當維護?《基本法》是一部具有生命力的憲制文件,同時指明了香港按照實際情況、根據循序漸進原則發展民主政制、最終實現雙普選的方向和目標,維護建制與發展民主相輔相成。陳方安生欲將之對立和分割,究竟居心何在? 什麼是「普羅大眾利益」? 建立和鞏固香港特別行政區與中央之間的良好關係正是香港絕大多數居民的當前、長遠和根本利益之所在。請問陳方安生,你為此做了什麼?無需迴避,當前香港社會貧富差距有所擴大,弱勢群體亟需全社會援之以手。香港政治發展和經濟轉型也的確面臨某些既得利益群體的阻撓,譬如,特區政府進一步擴大和完善政治問責制,便遇到陳方安生這樣的代表傳統政治制度下既得利益群體的人物竭力反對。但是,總的看,香港社會階級矛盾不突出,渲染所謂「普羅大眾」與「既得利益」之對立,既不符合香港社會現實狀況,也對解決香港社會所面臨的問題以促進社會和諧沒有幫助。何況,就競選政綱而論,葉劉淑儀女士在經濟和民生議題上的政策建議,比較陳方安生的優之而無不及。 攻擊二十三條立法 顛倒是非 陳方安生在競選過程中一再以2002年下半年至2003年上半年特區政府推行《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為由,來攻擊當時作為特區政府保安局局長擔負具體工作的葉劉淑儀女士。必須說明,履行《基本法》第二十三條是特區政府不可推卻的憲制責任,無論立法工作的時機和做法有何不妥,責任首先由特區政府作為整體來承擔,其次,才是主事的官員應當認真總結提高。企圖利用當年立法工作受挫來打擊主事官員,是在政治上顛倒是非、混淆黑白。如果陳方安生使用如此拙劣的伎倆居然能夠得逞,那麼,香港社會距離雙普選的條件就還有顯著的差距。 運用競選策略固然是重要的,但是,政治誠實終究要比任何虛假的花樣更經得起時間和事實的檢驗。香港島選區選民需要抉擇:是誰真誠與中央保持良好關係?是誰從香港實際情況出發,積極推動民主政制向雙普選目標前進?是誰關心弱勢群體,同時關注社會包容和和諧? |
|
文章編號: 200711120050099 |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15 ---------- |
成報 A03 | 港聞 | 特稿 |
2007-11-12 |
問及政治智慧激動拂袖 陳方安生在遊行離隊恤髮後承認政治觸覺欠敏銳,事隔一月,她自言政治敏銳度已有提升,但被問及近期再因言論惹來指控,陳太就認為做事不能只看傳媒反應,並情緒激動連番反問記者,後來更動身離開,結束訪問。 自言「恤髮事件」後提升 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表示,經過上月的「恤髮事件」後,自覺政治敏銳度已有提升。不過,當談及近期自揭退休後曾向高官要求撤換當時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以及答應為退休義工籌款,都引來政治智慧不足的指控,陳太就立即反駁。 她重申,已表明選舉後才會支持該批義工,當中絕無任何其他意圖,但記者問及有傳媒認為她有干犯選舉法例之嫌,陳太就連番質問記者「傳媒覺得?邊啲傳媒先?根本你要睇嚇事實嘛,你認為我行賄咩?(你如何提高政治敏感度?)你覺得要點樣提高呢?」 做事不能夠只睇傳媒反應 問及提出撤換葉太,陳方安生亦語帶激動地直斥記者:「唔該你聽曬全部我講過咩呀,你唔好抽秤、你唔好抽秤!」她重申,作出該建議是因應葉太推銷《基本法》23條立法令本港群情洶湧,陳直言「每個(退休)高官認為應該做嘅都可以做」,但對於北京官員是否亦可對港官作出類似建議,她就表示不會評論。 在記者追問如何回應兩件事件都引來輿論反響,陳方安生就說:「有陣時一個人做事,不能夠全部睇傳媒點樣反應,我有我自己做事嘅原則,OK,係咁啦!」語罷立即動身離開,比原定預定的採訪時間提早結束。 記者張智仁 |
|
文章編號: 200711120290246 |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16 ---------- |
成報 A03 | 港聞 |
2007-11-12 |
「近年無參與政策規劃」認有缺點 【記者張智仁報道】在上周的立法會港島補選辯論後,陳方安生再次被指不熟悉民生議題。陳太接受專訪時承認自己的缺點是近年沒有參與政策規劃,但強調曾任社會福利署署長,否認不瞭解民生議題。她又說,不會模仿對手葉劉淑儀到公屋留宿,因深信細心聆聽及跟進選民意見,才是一位良好的立法會議員應有條件。 曾任社署署長瞭解民生 陳方安生在上週四(8日)的補選辯論會中,被問及四人綜援家庭所獲援助金額時直言不知道,相信是幾千至一萬元,事後被批評不熟悉民生政策。陳太認為自己的缺點,是「呢幾年都冇話參與政策嘅考慮呀、策劃呀等等」,所以需要更多深入民間,瞭解基層情況。她澄清道,在論壇中被問及「比較係講facts(事實)」的問題,是意料之外,不過就否認自己在論壇中答錯有關綜援的問題,表示知道答案是九千至一萬元。 對於被外界指摘不熟悉民生議題,陳太認為:「咁唔係話唔熟悉民生嘅議題,只不過話我對個金額唔知道最準確那個嗜,但唔可以話我對綜援唔瞭解丫,我以前都做過社會福利署副署長同埋署長,點會唔瞭解嗜?」她又強調,若果自己對民生及地區問題認識沒有增多,也不會寫得出政綱。 落區體會貧富懸殊嚴重 陳方安生說,在過去兩個月頻頻落區後,較以前對民生瞭解大大增多,體會到貧富懸殊情況比想像中嚴重,故希望政府未來可均衡地以庫房盈餘回饋市民,而不是如施政報告般惠及中上階層多於長者。不過,她無意倣傚葉劉淑儀到公屋留宿的做法,陳太說:「落去過夜並不代表你將來會係一個好嘅議員,問題係你係咪小心去聆聽,第日你會唔會跟進,呢啲先至係(應有條件),每一個人做事方式都唔同」。 辯論有助凸顯政治理念 繼早前在泛民初選機制與「社會民主連線」的勞永樂同台公開辯論後,陳太上周再披甲上陣,在電視鏡頭前再度展示辯論技巧。陳太評價上周在辯論會中的表現時,自覺沒有在泛民初選中般緊張,亦比之前掌握更多資料,有先預測會被問及甚麼問題,並親自撰寫辯論的開場白。 她希望,透過辯論會有助凸顯她在政治理念上與葉劉淑儀的不同之處,「我覺得同佢嘅理念好唔同囉」,希望選民增加對她的瞭解後,有助拉闊與葉太支持度上的距離。 |
|
文章編號: 200711120290247 |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17 ---------- |
文匯報 A11 | 香港新聞 |
2007-11-12 |
兩太民調 差距再拉開 【本報訊】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就港島區補選進行的滾動式調查結果顯示,在本月9日至11日共585名受訪港島區選民中,陳方安生的支持度輕微上升,最新為45%,葉劉淑儀的最新支持度為28%,微跌3個百分點。 在其餘6名候選人中,只有蔣志偉及何來兩人的支持度有1%,凌尉雲、蕭思江、李永健、柳玉成均少於0.5%,而未決定支持哪一候選人的選民繼續有18%。 |
|
文章編號: 200711120050065 |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18 ---------- |
香港經濟日報 A26 | 政情 | 兩太大戰 |
2007-11-12 |
陳太家訪炒飯 上海話交談 參加立法會港島區補選的兩位前女高官,昨日繼續落區拉票。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大打「溫情牌」,到薄扶林置富花園一單位進行家訪,更即席表演炒飯;前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則到寶馬山派傳單。 陳太在公民黨黨魁余若薇陪同下家訪,即場示範的陳太,與眾人分享炒飯秘訣:先炒蛋然後炒飯,還要好好控制火候,油要適量,由於冷飯放在雪櫃一日後會變硬,故必須用心用鑊剷壓開冷飯。她又表示,炒飯習慣加豉油,以帶出炒飯香味。 余若薇試食後,表示「美味到爆燈」,記者們也有份試食。陳太說,其丈夫陳棣榮亦十分愛吃此炒飯。 丈夫取笑 激起學廚決心 本身為上海人的陳太,家訪時更用上海話,與曾在上海讀書的戶主女兒交談。陳太表示自己十分愛吃大閘蟹,以前一餐可吃六、七隻,而現在亦能吃三、四隻。陳太還教記者如何食大閘蟹:將大閘蟹打橫用剪刀剪開,便可將蟹肉推出來,但切記不要用牙咬開,否則蟹殼會弄傷嘴巴。 原來,陳太結婚初期不懂下廚,直至一次與丈夫到馬尼拉,丈夫表示想飲湯,於是陳太便買了一包湯麵,照著包裝袋上的指示下煮,五分鐘後端給丈夫吃,但陳生吃下一口後,發覺麵條仍是硬硬的,陳生便常在朋友面前,取笑陳太不懂煮飯,令陳太決心學廚。 |
|
文章編號: 200711120300096 |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19 ---------- |
都市日報 P08 | 港聞 |
2007-11-12 |
陳太下廚炒飯 為中產爭普選 ] 爭取 立法會港島區補選候選人陳方安生,昨到置富花園探訪一個姓沈的中產家庭,並下廚大顯身手。陳太並希望能為其女兒爭取到普選。 陳太與沈生及其兩名兒女談及母語教學事宜,並下廚炒飯。陳太說,炒飯最重要是飯要「隔夜」,並在「起鑊」前加入蔥及豉油。 對於泛民對區選告急,陳太呼籲選民投票,分清哪些候選人是真民主,哪些是假民主,及留意他們政綱中的細節。其他候選人有葉劉淑儀、柳玉成、李永健、蕭思江、蔣志偉、凌尉雲和何來。 (都市) |
|
文章編號: 200711124410031 |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20 ---------- |
都市日報 P08 | 港聞 | 均衡兼備 |
2007-11-12 |
民主派人士 冀陳太「抗共」 期望 3名民主派人士楊錚、伍國雄、陳則釗日前發表公開信力挺陳太參選,並希望陳太利用其社會基礎,及公務員中的影響力和國際名聲,通過選舉帶領民主派和社會力量,在民主抗共中爭取達到全面普選。 該封題為「我們的期待」的公開信說:「社會上批判你近年突然民主,你不必介意」,並讚揚陳太退休後重投社會,為香港發展貢獻力量的精神可取,所有希望民主的人都期待她當選。 (都市) |
|
文章編號: 200711124410034 |
本文章之版權由有關出版商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佈本文章。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文件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
---------- 21 ---------- |
慧科訊業有限公司 查詢請電: (852) 2948 3888 電郵速遞: [email protected] 網址: http://www.wisers.com
慧科訊業有限公司(2007)。版權所有,翻印必究。